一课 为政以德
(1)“为政以德”章
“北辰”即北极,古视为“天心”, 四周星斗围绕旋转而不乱,以正四时。而教材画蛇添足:“从地球看上去位置固定不变”,“安居其位”,全是孔子原义所无之废话。盖编者妄抄何晏《集解》中的包咸《注》:“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云云。何氏本曹魏时一道学大名士,每引《老子》自然无为释《论语》,以道化儒;朱子则想将道佛中某些说法改编为儒学成分,以孔学(“天理”)涵盖百学,故《集注》有“无为而天下归之”的话。儒道混说,各失其真,清王夫之、毛奇龄、李允升等早已指出“为政”即非“无为”,古帝直至周公皆一生勤瘁政事,力戒荒政,舜死苍梧、禹终会稽,皆尽瘁民政者也。“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义为人君以德行为崇高榜样,则百官效之而道行天下。编者于本义却一字不道!
“为政以德”译作“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编者似乎拿今日要求国民“斗私批修”,给公民立“道德守则”之类妄测古圣哲之心,其实大反。夫子此“德”是为政者自身之德,非治民工具。“政”是以正纠不正之器,非被治理之物。“政者正也。”正谁?正君身;身以何为正?以德;德从何得?自天道;天何道?“天生民而甚爱之。”天既生民,又无私提供民生的一切。立之君以富之教之,以遂民天性。君以天爱民之道自治骄奢贪yin而正其身诚其意,则天道凝于身,为我之所得(德);君德如风,层层效法,以正纠不正,君以德为政而人心凝聚,天下如众星拱北辰(经文未言“国政”)。所谓“为政以德”即人君以身德榜样作为行政。编者连夫子言“道”与“德”及与“为政”关系且不明,复将以德治君译作治民,“改装孔子”反再三标榜“还孔子以本来面目”,诬圣而愚民也。
政事日理万机,独将君有德缺德提高为最本质之核心,古今中外政治学中,唯有孔儒。其历史依据在《尚书》首篇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帝尧“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尧典》)孔子一生崇敬得五体投地的正是尧德:“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篇》)善于达意的夫子谈到尧竟缺词了,一连串的叹美,千载之下犹闻其声。尧德主要有二点。“尧舜有天下而不与焉”,众望所归享天下至贵,却从未想过这权力是我个人的,谁贤就让给谁;让贤不争权,孔子例皆称至德。尤其重视尧开创了以德治世的政治路线:以身作则的“俊德”使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整个氏族(九族)充满亲情,带动王族周围的百族(百姓),进而和睦万邦,黎民都变和好了。德政只有从领袖做起,才能上行下效,由近至远,天下不治而安,政不肃而宁。秘诀就在民族丛立,水土异性的世界上,只要在各族内部建立亲和关系,就易推行族间睦邻相处;族内不亲,天下不和。舜接着制“五典”、行“五教”,进一步解决“百姓不亲,五品(伦)不逊(顺)。”即教民五伦:“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礼之教对父母兄弟上下左右都有利,礼顺民情故民乐从,尧死“百姓如丧考妣”。 孔子祖述尧舜,从好古中找到行仁道的自然生发点,即“立爱自亲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珍惜)物。”周礼孔教都以家内亲和为起点,五伦是中华远自尧舜直至清末四千年一贯的最大民族特色,国纵亡只要家不破,人就有依靠,仁种尚在人间。“五四”以来专门夸大捏造家之罪恶,提倡子女造父母的反,不敢揭露君主恶德引发国家祸害。而今编写者反复指控孔子用父子之亲责君主爱民是恢复“西周等级之礼”,连五伦之礼基于族内亲睦之义的常识都无知的注释,岂能“正确理解《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