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历年城市规划师真题,http://www.deyou8.com
城市规划师考试辅导-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试卷四及答案,
3.社会整合: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3个部分的整合机制,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3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
4.城市更新:是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与旧区改造、城市改建不同,更为强调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这一过程,比单纯的旧区改建、城市改造等完整的多。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发展演变趋向:
a.城市更新政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会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b.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c.方法从急剧的动外科手术式酌推倒重建转向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谨慎的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
5.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规划事业可以满足市民自治要求,进而促进民主的思想;在不改变现存体制的原则下,鼓励市民去支持政府,以维持社会安定;使市民更能接受政府的决定;强化市民对政府的监督;增加市民的信任,削弱市民的离心倾向。
强调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不是单指公众个体的参与,是强调社团、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6.城市管理: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管治。管治的兴起,是对过去由国家进行的协调失败的事例做出的简单的周期性反应,更是对市场调节失败做出周期性的反应。
第66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任何社会现象内部都包含有多种因素,或称变量。这些因素或变量之间或者无直接关系或者有直接关系。在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即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为消长关系的情况下,如果依存关系是固定的、有规律的,而且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值是固定的,这种关系称为函数关系。如果变量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具体关系值
是不固定的,这种关系称为相关关系,反映这种相关关系的统计量为相关系数。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点1:城市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涉及的范围和对象,调查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确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收集资料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其中问卷法是现代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有两种类型,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
4.经验研究法
主要有社会观察法、社会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其中社会实验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济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会因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说明性分析。统计量包括:频数、频率、公数值、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
第67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这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之为逆向演替。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1:城市生态系统定义;
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第68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与能源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城市所在地区、城市经济结构特征等密切相关。反映该国生产技术发展水平。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4: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1.生产功能:生物生产、非生物生产。
2.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的传递与转化过程。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大功能类群顺序流动;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一次流过,不能循环逆转;能量沿生产者、消费者顺序逐级减少。
能源结构是反映国家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和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是反映城市能源供应现代化水平的两个指标。
3.物质循环: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生产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物质流缺乏循环,物质循环是在人为状态下进行,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
4.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即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之间的流动。
第69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我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不仅复杂,而且因地制宜,国家已公布了几种环境质量标准及地方法规,已形成了成熟体系,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
考点: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考点3:预防或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以污染控制为宗旨,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两方面着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建设项目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2.遵循自然法则;
3.建立绿地系统;
4.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5.保护重点生态环境目标;
6.防止城市自然灾害。
加强科学性和可行性。
科学性是指所提措施应满足环境功能保护的客观需要;可行性是指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水平上可能实施的保护措施和所能达到的保护水平。
第70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感。地域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区居民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依托。人口的数量、集散的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9: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概念;
社会(community)一词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至今已有100多种定义。其构成要素有4个: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地缘感。通常指一群人住在同一地域因而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准则,那么这一群人及其所居住的地区称为社区。
社区远远超越了地理意义,它包括基本关系的各种要素、唯情论、归属感、感情深度和对某人、某地或某种意识形态的信仰。反映了社会关系发展的水平和持续的程度。
第71题
试题答案:acd
试题解析:
提示:降水资料的确定,主要是针对建筑物的选址、布局、竖向设计、排水防洪设计,以及管线布置、项目施工等的直接影响,一般所需的资料除选项acd外,还有积雪最大厚度、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等。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10:竖向设计;
1.选择场地平整方式和地面连接形式
场地的平整方式主要有3种,即平坡式(<3%)、台阶式(>8%)和混合式。不同高程地面的分隔可采用一级或多级组合的挡土墙、护坡、自然土坡等,其交通联系可以用台阶、坡道、架空廊等形式解决。在确定场地平整方式和地面连接形式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2.确定场地地坪、道路及建筑的标高
确定设计标高,必须根据用地的地质条件,结合建筑的错层等使用要求和基础情况,并考虑道路,管线的敷设技术要求,以及地面排水的要求等因素,本着减少土石方量的原则来进行。
3.拟定场地排水方案
应根据场地的地形特点划分场地的分水线和汇水区域,合理设置场地的排水设施(明沟或暗管),做出场地的排水组织方案。其中还应特别注意防洪、防山洪的要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