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deyou8.com
中考语文重点、难点突破,
自然。自然而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用荷花作比来说明自然这一风格。
平淡。与自然相同之处在于不加雕琢,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力求朴素。自然讲究天然而成,平淡显现朴实无华,平淡中蕴涵深意。
工丽。既讲究对仗工整,又讲究辞藻华丽。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得极工丽,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是否工丽,不仅要看辞藻是否华丽,对仗是否工整,而且要从意境着眼。
雄浑。气势雄伟,含意深沉。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及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堪称雄浑佳作。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物色,而且动静得宜,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风趣。具有这种风格的诗歌,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是在幽默诙谐之中含有深意,严肃而不油滑。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风趣之中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3.古代诗歌的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是指体现在作品中的用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作品思想内容的一切艺术手段。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夸张、借代、拟人、运用典故、烘托、对比衬托、情景交融、寓理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叙述描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以更具体形象而又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打比方,使事物的特征更突出、更鲜明,或更能暴露其本质。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有起兴或发端的意思,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诗歌以“兴”起头,往往能起到寓意、联想、象征和烘托等作用。
夸张:夸张手法只要运用得好,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
借代:运用借代,目的在于把事物描摹得更精炼、更形象、更具特征。读古诗词遇到有借代的诗句,不能直解,要考虑它借代的是什么。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物当人来写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写的是自然界的事物,表现的却是诗人的情怀。诗人把春雨当作人来写,赋予它动作、情感和品质,它适时而至,润物而不声张,其品格多么高尚。
用典:典故,顾名思义,就是典籍中的故事。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用在句中以表达作者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用典,往往能化繁为简,能把意思表达得含蓄、委婉而有韵致,让人联想,让人玩味。虚实:虚实是古人论诗论文经常采用的概念,虚与实是一对相对概念: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以往、未来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如此等等。诗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增加时空的深度和广度,引发读者的想像,同时使形象更加鲜明,并大大加大作品的容量。
www.deyou8.com
烘托:烘托是一种通过渲染气氛,以使人物在这种气氛中被刻画得更加深刻更加动人的表现手法。它常常通过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来实现。它强调的是整体渲染。
衬托。衬托是一种利用事物间相对的条件,以一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事物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强调的是一物衬一物。
情景交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常借助客观外在的景物把自己的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优秀的诗歌作品,不论是触景生情,还是缘情造景,总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无我之境”,是指比较客观地描写景物,感情较为隐蔽,而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中渲染某种气氛,构造某种意境,不动声色地启发读者产生某种感情倾向。如陶源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谓“有我之境”,是指比较侧重于诗人激情的倾泻,把感情加在景物上,高兴时笔下景物都在高兴,悲伤时笔下景物都在悲伤,即所谓“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寓理于景:把道理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寓理于景。唐朝诗人中就有一些这样的诗句,到了宋代,诗人们喜欢以议论入诗,重理趣,形成了宋诗的一大特色,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自然而直接地把作者的感情抒发出来的表现手法。它是作者的感情无法控制的结果,自然而强烈。
托物言志:把要表现的生活理想、道德追求和精神品格通过咏唱外物来实现。如于谦的《石灰吟》。
4.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鉴赏;古代诗词曲中作者抒发的常见的思想情感:
思乡怀人:或是羁旅愁思,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是思念亲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或是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或是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离别寄慨:或作留恋,如柳永《雨霖铃》;或作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或作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忧国伤时:或痛斥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或同情人民,如杜甫的《卖炭翁》;或反映离乱,如杜甫的《春望》等。
建功报国:或渴望建功立业,如曹操《龟虽寿》;或感伤报国无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或感叹山河沦丧,如文天祥的《过伶仃洋》;或悲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如苏轼的《赤壁怀古》等。生活杂感:或抒仕途失意的感伤,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发昔盛今衰的
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或表寄情山水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复习重点:(一)对古代诗歌常识的考查,如近体诗的排序、词牌的认定。(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词语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分析、整首诗歌中心的把握。(三)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评价,包括诗歌的语言特点、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构思立意等,并能体现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四)对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观念的理解和分析。 专题三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1 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实词”,是指浅易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高考要求掌握的是其中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古今异义: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今为一个双音节词。
2.一词多义: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3.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不复顾利害”(只有“害”的意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只有“入”的意义)。
4.异读别义:①破音异读。用改变字的读音来表示字的不同词性和意义。如“沛公欲王(w ng)关中”等。②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保留古音。如“周景王之无射(y )也。”③通假异读。因字通假而产生的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 )乎”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