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06-21 15:49:40    浏览次数: 311次    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答案:D
4.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最大的特点是
A.民间商贸交往       B.使臣互往通好
C.以佛教为纽带       D.技术交流
答案:C
5.唐朝时,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
A.制瓷技术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冶铁技术
答案:B
二、动脑筋
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这里所说的秦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继位之前被唐高祖封为秦王。
●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活动与探究       
以下是反映中日两国日常生活的两幅图画,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吗?你还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具体事例吗?
 
唐《捣练图》                      日《戏婴图》
参考:(提示:从发型、服饰、衣料等方面入手)
具体事例:政治上:仿唐实行中央集权制;经济上:仿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教育上:设太学、分明经、纪传两科,后又增加了明法、书、算等科。根据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艺术上:日本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等,都具有唐朝的风韵;科技上: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等传入日本后,广泛使用。京都的建筑与唐长安几乎一样;生活习俗上:唐服、饮茶、打马毬、下围棋等,包括过一些节日,比如端午、重阳等都是从唐朝接受过去的。
●备课资料
遣隋使在中日交流史上的历史地位
遣隋使在中日关系史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是日本直接向中国全面汲取优秀文化的嚆矢,更是以后规模巨大的遣唐使的前奏,为以后乃至今天日本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基石。
(一)肇始日本民族直接汲取中国先进文明,改造国家的积极行动。
 6世纪以前的中日交往史,是完全循着自然演变,并非有意识的人为努力。其间日本为数不多的遣使访华,仅是一般的修好,并不具有政治的和文化交流的意义。随着中国先进文明的逐渐渗透,以及对日本民族从物质到精神生活两方面影响的日益加深,当时略通中国典籍、粗知中国文化的日本先觉者们,例如当政的圣德太子,于是产生“无宁深入到堪称东方文化渊源的中国本土,直接汲取优秀文化的念头”。因此,遣隋使的贡献,首先在于标志着日本民族不满足于自然传播,而采取派遣使团直接汲取中国先进文明、改造国家的积极行动的肇始。
(二)成为后来长期、连续派遣的遣唐使的先驱。
自600~614年日本虽然仅任命了四次遣隋使,且组织规模不大;但日本在初步直接接触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有所汲取之后,“对中国优秀文化益加叹羡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形成一股狂热的学习高潮”。遣隋使惠日等人在623年回国后,上奏说:“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地,常须达。”这种力说唐朝制度文物的隆盛发达,必须与唐长期通好的进言,对做出遣使赴唐的决定起了促进作用。
于是,为了实现继续直接地向中国学习优秀文化之目的,日皇廷组织大型集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节,以便更有效地学习;并随派大批留学生、留学僧,以便长期从事学习。从7世纪初叶至9世纪末的二百六十多年间,任命20次、成行16次的遣唐使,规模之大,历史之久,为后人所惊叹;他们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日本文化的提高和国家改造所作的宏伟贡献,为世人所公认。
(三)充分表明了日本民族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可贵精神。
遣隋使们以其强烈的求知欲,在贪婪地吸取中国优秀文化后返回了日本,并为日本带去了改造国家体制,提高文化水平等好处。如惠隐被延入皇宫讲经,南渊请安当了“大化改新”的中心人物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的老师,高向玄理和僧旻担任了最高的政治顾问国博士,成为大化元年(645年)开始的新政治的主要设计人。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日本民族这一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可贵精神,不仅古代有之,近代也在继承发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民族积极汲取西方文明,并不断创新,终于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追本溯源,绝非偶然。
历史再次表明,近亲繁殖只能使物种退化;一个民族的发展、振兴,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与外界文化的频繁接触、交流。对遣隋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必将为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提供有力的证据。
(王心喜  摘自:《历史教学》20xx.7)
日本和朝鲜在唐朝的留学生
(一)日本留学生
中国政府有文字记载的批量接收外国留学生,始于隋朝;最早派人来华留学的国家是日本。其时正值推古天皇在位、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此前汉语汉字在日本上层社会已然有所传播,圣德太子即具有浓厚的汉学功底。他重视发展同隋朝的关系,从开皇二十年(600)至大业十年(614)派“遣隋使”达5次之多且于推古十六年(608)开创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先例。史留其名的日本来隋留学生共13人,多为汉人后裔。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学习先进文化,促进国家发展,日本频频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道瑞良秀博士说:“入唐留学僧和留学生,可以举出150人左右。”(日道瑞良秀:《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徐明、何燕生译,商务印书馆,1992)
在历次遣唐使中,第九次遣唐押节使多治比县守特别值得一提,其人仰慕儒学,来唐后,“因请儒士授经”。唐玄宗“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他尊师重义,送给赵玄默日本生产的阔幅布,“以为束修之礼”;还将从唐朝得的赏赐,“尽市文籍,泛海而还”。(刘日句:《旧唐书•日本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此人虽无留学生名分,却是不折不扣的短期进修生,而赵玄默则是唐代官方对外汉语教师之一。
唐代日本留学生一律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唐国子监有六学:一曰国子学,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学,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六学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唐六典》言之甚祥:“凡教授之经,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老子》,学者兼习之。”国子学生徒,“其习经有暇者,命习隶书,并《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律学生徒,“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亦兼习之”。书学生徒,“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子书亦兼习之”。算学生徒,习《九章》等数学书籍。(唐玄宗:《唐六典》,广雅书局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国子监》《新唐书》曰:“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三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旬给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试,读者千言;试一贴,贴三言;讲者二千言。问大义一条,总三条,通二为第,不及者有罚。岁终能一千之业,口问大义十条,通八为上,六为中,五为下。并三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欧阳修:《新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选举志》)足见唐国子监专业分明,教学计划有条不紊。
在来唐的日本留学生中,最著名者莫过于吉备真备和阿部仲麻吕(部,或作“倍”)。
吉备真备,开元五年(717)随第九次遣唐使来华。在华期间,研覃经史,该涉众节,成为饱学之士。开元二十二年(734)十一月携汉籍1700多部归国。天皇授其正六位下,拜大学助教。其时日本的大学设有明经、文章、明法、算学、音韵、书法第六科,生徒400~500人。吉备为六科生徒讲授学自中国的各种新知识,教读《史记》《汉书》《后汉书》。高野天皇也跟他学习《礼记》《汉书》。其历史功绩之一是根据部分汉字偏旁部首创制了日语片假名。这些汉字共50个,称“母字”,如“伊、吕、波”等。五十母字,“相传为吉备真备从遣唐使留学,其师王化言所定”。(黄尊宪:《日本国志》,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王化言是唐代又一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