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八章 酸 碱 盐

第八章 酸 碱 盐

    03-31 03:08:53    浏览次数: 234次    栏目:九年级化学教案

标签:初三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中学化学教案,http://www.deyou8.com 第八章 酸 碱 盐,

第八章        

   第一节  酸  碱  盐溶液的导电性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的导电性。

2.电离。

3.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初步概念。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溶液导电性和电离概念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观察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抽象思维分析和逻辑推理,给予科学的解释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电离。

(2)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2.难点

教会学生根据宏观现象,进行微观本质的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

3.疑点

(1)酸、碱、盐溶液导电和金属导电的本质区别。

(2)NaHSO4和Cu2(OH)2CO3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4.解决办法

采用的方法是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用他们已知的知识通过思维和现象,推理去理解新的知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试验物质导电性的装置,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酒精,蒸馏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磷酸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盐酸,硝酸溶液,硫酸溶液,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硫酸镁溶液,氯化钡溶液。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课本第149页[实验8—1]。

    学生观察灯泡是否亮。

    [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教师提问:

    (1)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回答,电流是怎么形成的?金属能导电的原因?

    (2)氯化钠是哪种类型的化合物?它的组成微粒是什么?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引起疑问进一步激发兴趣。]

    3.教师将上述实验物质加入蒸馏水配制溶液,再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

    [目的: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注意,启迪思维,提高兴趣。]

    4.教师提问:

    上述物质变成溶液后,为什么有的物质能够导电?有的物质仍不能导电呢?

    相邻座位的学生互相讨论,并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答案。

    [目的:教会学生根据宏观现象,进行微观本质的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

    5.教师示范写几个电离方程式,请同学们分析讨论:

    (1)离子所带电荷数和电性,与电离前它在化合物中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及正负性有何关系?

    (2)在电离过程中,原子团拆不拆开?

    (3)电离出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不相等的?整个溶液显不显电性?

    [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溶液的导电性。

    (2)了解电离。

    (3)了解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4)了解酸、碱、盐的初步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从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引人,从实验现象到能否导电的原因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从而形成电离这个重要概念。这为下面学习酸、碱、盐的电离作好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溶液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看溶液是否能导电。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实验现象。

    1.溶液的导电性

    演示[实验8—1]试验下列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酒精、蒸馏水。

    [学生观察思考]  (1)电灯泡是否亮?(2)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回答,电流是怎么形成的?(3)氯化钠是哪种类型的化合物?它的组成微粒是什么?

    [演示实验]  再把蒸馏水分别倒人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酒精等中配成溶液。

    [学生观察思考]

    ①电灯泡是否亮?

    ②上述物质变成溶液后,为什么有的物质能够导电?有的物质仍不能够导电呢?

    (先小组讨论,后点拨释疑。)

    [结论]

    电离:物质溶解于水后,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分析讨论:

    物质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才能导电?(目的:能力发展,思维延伸)

    [推论]  必须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的物质才能导电

    电离常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2.电离方程式

    NaCl=Na++Cl

    KNO3=K++NO3

    NaOH=Na++OH

    Na2SO4=2Na++SO42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

    (1)离子所带电荷数和电性,与电离前它在化合物中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及正负性有何关系?

(2)在电离过程中,原子团拆不拆开?

    (3)电离出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有什么关系?

    (先小组讨论,后点拨释疑,得出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注意事项及下面结论)

    在能导电的溶液里,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3.酸碱盐的电离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8—2],试验盐酸、硝酸和硫酸的导电性。

    [学生活动]  观察电灯泡是否亮?

    [教师活动]  提问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目的意图]  使学生产生思维,复习联想上一节所学过的溶液能否导电的本质。

    [学生活动]  同座位同学互相讨论,最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灯泡都亮,说明这几种溶液中都有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离子,通过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这些溶液都存在有哪些离子。

CHl=N++Cl

    HNO3=K++NO3

    Na2SO4=2Na++SO42

    通过书写电离方程式,找出这几种化合物电离出的离子的共性,由此得出酸的概念。

    (1)酸(HnR)=nH++Rn-

    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通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分别得出碱和盐的概念。

    (2)碱[M(OH)n]=Mn++nOH

  KOH=K++OH

    Ba(OH)2=Ba2++2OH

    NaOH=Na++OH

    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3)盐

Na2CO3=2Na++CO32-

 MgSO4=Mg2++SO42-

    BaCl2=Ba2++2Cl-

    NaCl=Na++Cl-

    定义: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教师活动]  提问

    通过对酸、碱、盐电离出离子的特点,你判断一下NaHSO4Cu2(OH)2CO3应该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目的意图]  检验学生对酸、碱中“全部”两字的理解程度。

(四)总结、扩展

 

 

 

溶液的导电性可用下式表示:

    (五)智能反馈

    1.酸、碱、盐电离时,一定相等的是  (    )

    A.每个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B.阴阳离子个数

    C.酸、碱、盐的分子个数和产生的阴、阳离子个数

    D.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和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

    2.下列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    )

    A.食盐晶体    B.食盐水    C.二氧化碳  D.蔗糖溶液

    3.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  (    )

    A.C2H5OH    B.Na2O    C.Mg(OH)Cl    D.Mg(OH)2

    4.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H2SO4=H2++SO42-       B.NaCl=Na+Cl

    C.Ba(OH)2=Ba2++(OH)2  D.KNO3=K++NO3-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盐通电时,电离出氯离子和钠离子

    B.纯碱的化学式是Na2CO3,它属于碱类

    C.硫酸氢钠在电离时产生氢离子,所以它属于酸类

    D.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153页习题1、3。

八、板书设计

    1.电离:物质溶解于水时,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NaCl=Na++Cl

                   KNO3=K++NO

                   NaOH=Na++OH

    在能导电的溶液里,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二、酸 碱 盐的电离

     1.酸   (HnR)=nH++Rn

HCI=H++Cl

            HNO3=H++NO

            HSO=2H++SO42

定义:电离时生成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碱 [M(OH)n]=Mn++nOH

KOH=K++OH

Ba(OH)2]=Ba2++2OH

NaOH=Na++OH

定义:电离时生成金属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根离子的化合物。

3.盐

Na2CO3=2Na++CO32

 MgSO4=Mg2++SO42

     BaCl2=Ba2++2Cl

NaCl=Na++Cl

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九、参考资料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第二节  几种常见的酸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和用途。

2.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3.浓硫酸的稀释及一些特性。

4.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5.复分解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用边实验,边讲述,边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通过学生自已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总结、归纳等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及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盐酸的性质及用途。

2.难点

教会学生学习酸、碱、盐知识的基本的学习思路。

3.疑点

  (1)为什么锌与浓硫酸或硝酸反应时不产生氢气?

  (2)为什么稀释浓硫酸时,必须将酸倒入水中?

4.解决办法

本章的实验大部分是应用试管的实验,采用边实验、边讨论、边讲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讲解酸的化学性质和书写酸跟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都要从盐酸、稀硫酸、硝酸的电离人手。三种酸电离时,都产生氢离子,这就决定了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也就是共性。但由于它们的酸根不同,又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也就是个性。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正是利用了物质的个性。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及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纯净的浓盐酸,工业盐酸,锈铁钉,氢氧化铜粉末,硝酸银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硝酸,浓硫酸,烧杯,玻璃棒,锌,铁,氯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实验8—5]并提出问题。

(1)打开浓盐酸灼瓶塞,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联想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白烟相对比,气;烟、雾三者的不同。

(3)通过观察,学生分析讨论,你能得出盐酸有哪些物理性质?

[目的: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

2.学生分组[实验8—6、8—7、8—8、8—9、8—10]每做——个实验,都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产物,让学生自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3.教师提问:通过对盐酸性质的研究并阅读课本,总结一下盐酸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由它的什么性质决定的?

[目的: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

4.请学生分析讨论:盐酸跟碱,盐酸跟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已学过的化合、分解、置换反应对比,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有什么特点?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演示[实验8—1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讨论其本质。

[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6.教师演示[实验8—12)。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如何稀释浓硫酸

学生之一做[实验8—13)。

[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7.学生分组[实验8—14、8—15、8—16、8—17]。

每做一个实验,都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产物,并与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最后自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对比归纳能力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8.教师提问。

通过对硫酸性质的研究并阅读课本,总结一下硫酸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由它的什么性质决定的?

[目的:使学生加深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

9.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预测一下硝酸有哪些性质,并用实验检验—下预测结果。

[目的: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及学习酸的学习思路。]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

(3)介绍浓硫酸的稀释及特性。

(4)介绍硝酸的性质。

(5)理解复分解反应。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

3.德育目标

总结归纳能力。

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及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整体感知

本节用盐酸做代表,教给学生将来研究酸类物质时的一个示范。讲述物理性质时,从色、态、嗅、味开始;讲述化学性质时从跟指示剂,跟金属,跟金属氧化物,跟碱,跟盐反应,教会学生学习酸,碱,盐知识的基本的学习思路,为以后学习其它酸,碱类物质时打好基础。介绍盐酸用途时,紧密联系性质,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由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盐酸(HCl)

氯化氢的水溶液。

教师演示[实验8-5]出示一瓶纯净浓盐酸,并打开瓶塞,和一瓶工业盐酸。

请同学观察思考:

(1)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联系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白烟相对比,气、烟、雾三者的不同。

(3)通过观察,你能得出盐酸有哪些物理性质。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引导出盐酸的物理性质。

(1)盐酸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盐酸是无色具有刺激气味的液体,是挥发性的酸。

工业盐酸由于含有Fe3+等杂质而显黄色。

(2)盐酸的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8—6]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两种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变色规律: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并由此得出:

①盐酸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②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复习提问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给各物质进行分类,由此得出规律:

盐酸+金属→盐+氢气

③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8—7]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不溶于水的铁锈到哪里去了,此实验中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最后经过学生讨论加上教师提示,请学生自已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盐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然后再请学生根据观察到生锈的铁钉放到盐酸溶液里,过一会儿变成光亮的铁钉的实验现象,说出此反应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趁此机会讲: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我们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学好了化学,能解决许多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④盐酸跟碱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8—8]观察现象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颜色的变化能否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得出结论:

盐酸+碱→盐+水

⑤盐酸跟硝酸银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8—9]观察并思考,再做一个对比实验: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并在反应后的白色沉淀中滴加稀硝酸。

通过实验对比得出重要结论: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可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盐酸+(某些)盐→新盐+新酸

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盐酸与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已学过的化合、分解、置换反应对比,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有什么特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教师提问:

通过对盐酸性质的研究并阅读课本,总结一下盐酸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由它的什么性质决定的?

(3)盐酸的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及用于金属表面的除锈等。

2.硫酸(H2SO4)

(1)浓硫酸的性质。

教师演示[实验8—11],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讨论其本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浓硫酸是没有颜色、粘稠、油状的液体,不易挥发,具有吸水性,强烈的腐蚀性,脱水性,氧化性。

(2)浓硫酸的稀释。  

教师演示[实验8—1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教师提问:

根据浓硫酸的性质及其溶于水放出大量热,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如何稀释浓硫酸?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请一位同学操作[实验8—13)。

(3)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边复习盐酸的化学性质,边做实验边讨论,得出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这样既学习了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又巩固了盐酸的化学性质,并为下一节酸的通性作了准备。

3.硝酸(HN03)

这部分知识,采取与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对比,预测硝酸跟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及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最后实验加以验证,得出硝酸与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的相似点及不同点。

4.磷酸(H3P04)

这部分知识学习通过学生看书自学而掌握。

(四)总结、扩展

盐酸、稀硫酸、硝酸的性质对比

 

盐 酸

稀 硫 酸

硝 酸

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常用浓盐酸的质量分数约为37%-38%,密度为1.19克/立方厘米,有挥发性,能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纯净的浓硫酸是没有颜色,粘稠的油状液体,不易挥发,有吸水性。常用浓硫酸中的质量分数约为1.84克/立方厘米

纯净的浓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挥发性,能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化学性质

酸碱

指示剂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金属

Zn+2HCl=ZnCl2+H2

2Al+6HCl=2AlCl3+3H2

Mg+H2SO4=MgSO4+H2

Fe+H2SO4=FeSO4+H2

硝酸与金属反应得不到氢气

碱性

氧化物

CuO+2HCl=CuCl2+H2O

Fe2O3+6HCl=2FeCl3+3H2O

CuO+ H2SO4=CuSO4+H2O

Fe2O3+H2SO4=Fe2 (SO4)3+3H2O

CaO+2HNO3=Ca(NO3)2+H2O

NaOH+HCl=NaCl+H2O

Cu(OH) 2+2HCl=CuCl2+2H2O

2 NaOH+ H2SO4=Na SO4+2H2O

 

CaOH+HNO3=NaNO3+H2O

AgNO3+HCl=AgCl↓+HNO3

Na2CO3+2HCl=2NaCl+H2O

+CO2

BaCl2+ H2SO4=Ba SO4↓+2HC

 Na2CO3+ H2SO4=

Na2 SO4+H2O+CO2

CaCO3+2HNO3=Ca(NO3) 2+H2O+CO2

 

 (五)智能反馈

1.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其原因是  (    )

A.它们都是化合物    B.它们都是化合物的水溶液

C.它们都含有酸根    D.它们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

2.下列物质能与盐酸反应,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的是  (    )

A.碳酸钠    B.铁    C.硝酸银溶液  D.氧化铜

3.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用酸除铁锈    B.硝酸腐蚀皮肤

C.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D.酸溶液使指示剂变色

4.稀硫酸和下列溶液,既能发生反应又能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

A.硝酸钡    B.碳酸钾    C.氢氧化钠    D。氯化铜

5.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它们的质量变化是  (

A.前者变大,后者变小    B前者变小,后者变大

C.二者都变大    D.二者都变小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160页习题4、6、7、8(书面),习题5(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常见的酸

一、盐酸(HCl)

氯化氢的水溶液。

 (一)盐酸的物理性质

    色     态        味              挥发性

    无    液体   有刺激性气味         有

(二)盐酸的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盐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2HCl+Zn=ZnCl2十H2

2HCl+Mg=MgCl2十H2

2HCl+Fe=FeCl2十H2

3.盐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6HCl+Fe2O3=2FeCl2+3H2O↑

HCl+CuO=CuCl2+H2O↑

4.盐酸+碱→盐+水

2HCl+Na(OH) 2=CuCl2+2H2O

HCl+NaOH=NaCl+H2O

5.盐酸+某些盐→新盐+新酸

2HCl+CaCO3=CaCl2+H2O+CO2

HCl+AgNO3=AgCl+HCl

(三)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四)盐酸的用途

二、硫酸(H2SO4)

(一)浓硫酸的性质

    色    态

    无色  粘稠状油状液体

(二)浓硫酸的稀释

(三)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2.稀硫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H2SO4+Zn=ZnSO4+H2

       H2SO4+Fe=FeSO4+H2

    3.稀硫酸+金属氧化物一盐+水

       3H2SO4+Fe2O3=Fe2(SO4)3+3H2O

    4.稀硫酸+碱→盐+水

       H2SO4+Cu(OH)2=CuSO4+2H2O

    5.稀硫酸+某些盐→新盐+新酸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H2SO4+BaCl2=BaSO4+2HCl

    (四)硫酸的用途

    三、硝酸(HNO3)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3.硝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2HNO3+ZnO=Zn(NO3)2+H2O

    4.硝酸+碱→盐+水

       2HNO3+Mg(OH)2=Mg(NO3)2+2H2O

    5.硝酸+某些盐→新盐+新酸

       2HNO3+CaCO3=Ca(NO3)2+H2O+CO2

    (三)用途

    四、磷酸(H3PO4)

    九、参考资料

    1.《化学教师参考用书》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第三节  酸的通性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酸的分类、命名。

    2.酸的通性。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PH值——酸碱度的表示法。

5.碱性氧化物。

    6.中和反应概念。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复习旧知识,以旧带新,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1.简单介绍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概况,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结合我国的人口、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2.领会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难点

    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疑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

    (2)酸碱性与酸碱度。

    4.解决办法,

    (1)可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让学生了解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做[实验8—19],理解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3)通过学生自学第三节有关PH值的内容和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锌,镁,铁,铜,银,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PH试纸。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提问:盐酸、稀硫酸有哪些化学性质?

    (目的:复习旧知识,以便引出新内容。)

    2.提问:它们为什么化学性质相似?

    学生俩俩讨论。

    (目的: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有关,让学生领会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

    3.学生分组实验[实验8—19]铜、银、锌、镁、铁与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后,讨论分析不同金属其化学活动性是不相同的?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4.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试验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

    (目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5.设问:怎样可以区别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目的: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分类、命名。

    (2)掌握酸的通性。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4)了解PH值——酸碱度的表示法

    (5)了解碱性氧化物。

    (6)了解中和反应概念。

    2.能力目标

    通过复习旧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

    领会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及由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二)整体感知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复习旧知识,以旧带新,然后再利用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做到以新固旧。本节内容分成四个知识块:酸的分类,命名及通性,PH值。前三块的依据都是在酸的组成。酸的通性要抓住酸在水溶液里都能电离生成氢离子,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所以它们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因此,归纳总结出酸的通性,重点是氢离子的性质。酸跟盐的反应,主要属于不同的酸的个性,即酸根的性质。PH值对学生是个新知识,通过学生阅读自学,再加上教师引导,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酸的分类和命名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习题,上课时让学生完成下列习题: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Cl=

    HNO3=

    H2CO3

H2S=

H2SO4=

H3PO4=

    通过学生写出上述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可按酸的组成情况抓住共性来考虑怎样分类。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分为含氧酸、无氧酸;或者按电离时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两种方法进行分类。

从熟悉的含氧酸和无氧酸的名称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2.酸的通性

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概括出它们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某些盐→新盐+新酸

3.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分组[实验8-19]铜、银、锌、镁、铁与稀硫酸反应,由实验现象讨论其实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不同种金属其化学活泼性是不同的,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得到以下两点:  

(1)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丢失电子的能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丢失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

最后强调:酸+金属一盐+氢气中①金属必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前的;②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③金属如果是铁,则生成亚铁盐。 

4.PH—酸碱度的表示法

教师提问:如何试验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

通过学生的回答,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科研、生活中,有时只知道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是非常不够的。例如,电镀厂的酸洗液和人体的胃液都是酸性的,但是两者所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引出溶液的酸碱度,即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进一步引出PH值及PH值的范围和如何测定溶液的PH值。

请同学们阅读有关教材,使他们体会测定溶液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实际意义。

(四)总结、扩展

1.酸的分类、命名、通性

 

                   含氧酸   一元酸

             分类           二元酸

                   无氧酸   多元酸

                    

                   含氧酸:根据酸中氢氧元素以外的另一元素称为“某酸”。

            命名   无氧酸:在氢字的后面加上另一元素的名称,称为“氢某酸”。

                      

 

                    电离方程式:酸二氢离子+酸根离子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金属(H前)→盐+氢气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盐(某些)→新盐+新酸

 

2.PH值——酸碱度的表示法

                 7

0───────────────14

←───────中性────────→

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

(五)智能反馈

1.下列各组金属中,活泼性由强到弱的一组是  (  )。

A.铝、镁、钠    B.铜、银、汞    C.铁、锌、锡    D.钙、锌、铜

2.区别稀硫酸和盐酸的试剂是  (    )。

A.酚酞试液    B.石蕊试液    C.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    D.锌

3.下列物质既是一元酸,又是含氧酸的是  (    )。

A.盐酸    B.硫酸    C.硝酸    D.磷酸

4.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烧碱溶液和盐酸溶液充分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  (   )。

    A.等于零    B.大于7    C、小于7    D.等于7

    5.能够鉴别稀硫酸,氯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的一种试剂是( )。

    A.氯化钡溶液    B.石灰水    C.酚酞试液    D.石蕊试液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164页习题1、2(口头),习题3、4、5(书面)。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酸的通性PH

    一、酸的分类和命名

含氧酸:H2SO4  HNO3  H2CO3  HClO3  某酸

     无氧酸:H2S  HCl  HI   HBr   氢某酸

  

     一元酸:HCl  HI   HBr

     二元酸:H2SO4  H2CO3  H2S

     三元酸:H3PO4

 

  二、酸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酸[除HNO3+金属(H以前)→盐+氢气浓H2SO4]

3.酸+碱→盐+水

4.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5.酸+盐(某些)→新盐+新酸

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AgNO3=AgCl+HNO3

H2SO4+Na2CO3=NaSO4+H2O+CO2

H2SO4+BaCl2=BaSO4+2HCl

2HNO3+CaCO3=Ca(NO3)2+ H2O+CO2

三、PH──酸碱度的表示法

PH值的范围0-14

                 7

0───────────────14

←───────中性────────→

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

  PH=7时,溶液呈中性

  PH>7时,溶液呈碱性

  PH<7时,溶液呈酸性

  测定溶液的PH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九、参考资料

1.《化学教师参考用书》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第四节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

3.碱的命名和通性。

4.酸性氧化物。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对比类推”的研究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看待事物,研究问题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2.难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

    3.疑点

    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

    4.解决办法

    采用由“对比”的教学方法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抓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化学反应原理。在分析碱跟酸性氧化物反应时,关键是抓住反应后生成盐和水,将参加反应的非金属氧化物化学式中的氧的角数加“1”后成为生成物盐的酸根,与参加反应的碱提供的金属元素组合即得到生成物盐的化学式。疑点的突破是采用一组对比实验,如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分别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碱性溶液是指呈碱性的溶液,碱溶液一定呈碱性,但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但它不是碱而是盐。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氧化铜粉末,蒸馏水,氢氧化钙粉末,澄清石灰水,浓碳酸钠溶液,蒸发皿,试管,烧杯,玻璃棒,镊子,表面皿。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提问:酸有哪几条化学通性及其它们具有通性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使学生明确电离出的离子对物质性质起决定作用。)

    2.学生活动: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电离方程式。

    (目的:对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电离与酸的差异,引导学生推想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把学生引人探求答案的学习情境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23、8—25、8—26]。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对比能力。)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24、8—27、8—28]并分析,讨论。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5.学生俩俩讨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应如何保存?如何鉴别?

    (目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6.学生分组实验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分别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目的:培养学生用实验手段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用途。

    (3)了解碱的命名和通性。

    (4)了解酸性氧化物。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对比类推”的研究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看待事物,研究问题的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以氢氧化钠的性质为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采用边实验、边讨论、边讲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原有的氢氧化钙的知识,带动氢氧化钠知识的学习。最后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例,了解碱的命名,并归纳出碱的通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酸有哪些化学通性及其它们具有通性的原因?

    (2)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根据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电离出的离子,俩俩讨论这两种物质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23、8—25、8—26]。

    通过实验对比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24、8—27、8—28]并分析,讨论。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4.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具有哪些重要用途。

5.学生分组实验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分别与指示剂反应并分析,讨论: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

6.通过复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引出碱的通性并根据熟悉的碱引出碱的分类和命名。

(四)总结,扩展

 

    (五)智能反馈

    1.下列物质中,不能用化学式NaOH表示的是  (    )

    A.苛性钠    B.烧碱    C.纯碱    D.火碱

    2.可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气体是  (    )

    A.氯化氢    B.氢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3.下列物质中PH<7的是  (    )

    A.石灰水    B.磷酸溶液    C.食盐水    D.烧碱溶液

    4.下列属于可溶性碱的是  (    )

    A.氢氧化铜    B.氢氧化钡    C.氢氧化镁    D.氢氧化铁

    5.某无色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该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  (    )

    A.蓝色    B.红色    C.紫色    D.无色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169页习题1、2、3(口头作业),习题4(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说明:第一部分先用胶片提前写好,上课投影,然后根据实验逐条讨论完成下列板书内容。)

    一、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JL-F页图表).

    二、碱的分类,命名及通性

1.分类:

                    溶性碱:KOH  NaOH  Ba(OH)  NH3H2O

按碱是否溶于水分为  微溶性碱:Ca(OH)2

难溶性碱:MgOH)2 Fa(OH)3  Cu(OH)2等大部分碱

2. 命名:根据组成——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名称,叫“氢氧化某”,具有可变化合价,把具有低价金属离子的碱叫“氢氧化亚某”。

3.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俗名

火碱、烧碱、苛性钠

消石灰、熟石灰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潮解

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易潮解

能吸收少量水分

腐蚀性

强烈腐蚀性

强烈腐蚀性

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Ca(OH)2=Ca2++2OH-

化学性质

酸碱指示剂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酸性氧化物

CO2+2NC1=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SiO2+2NAOH=Na2SiO3+H2O

CO2+Ca(OH)2=CaCO3↓+H2O

SO2+Ca(OH)2=CaSO3↓+H2O

NaOH+HC1=NaC1+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H2SO4+CaSO4↓+H2O

2NaOH+CuSO4=Cu(OH)2↓+Na2SO4

NaOH+FeCl3=Fe(OH)3↓+3NaCl

Ca(0H) 2+Na2CO3=CaCO3↓+2NaOH

Na(OH)2+CuSO4=Cu(OH)2↓+CaSO4

用 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

建筑业,制三合土,抹墙,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

九、参考资料

1.《化学教师参考用书》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第五节  常见的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的俗名,性质和用途。

2、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

3、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我国有极为丰富的食盐资源,沿海有海盐,四川盆地有井盐,内蒙、新疆等地有池盐和岩盐,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通过介绍候德榜的生平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2.难点

    结晶水与结晶水合物。

    4.解决办法

    结合碳酸钠晶体的化学式,教会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方法,并与下面的硫酸铜晶体结合在一起,单独开一个小专题:“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的实验,并与全班同学结合溶液的有关知识展开讨论:结晶水合物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晶体内是不是都含有结晶水,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碳酸钠晶体,稀盐酸,胆矾晶体,蒸馏水,表面皿,试管,酒精灯。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活动:查资料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以下预习题:

    (1)氯化钠主要存在地球什么地方?我国食盐产地情况怎样?

    (2)食盐的生理作用。

    (3)如何从海盐中制盐?

    (4)为什么说候德榜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

    (目的: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和硫酸铜晶体与无水硫酸铜相互转化的实验。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的俗名、性质和用途。

    (2)常识性介绍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

    (3)掌握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整体感知

    从介绍我国极为丰富的食盐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的同时,引出食盐的物理性质及有关化学性质和用途。

    从介绍候德榜的生平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引出碳酸钠晶体的有关知识,及结晶水、结晶水合物。进一步学习硫酸铜晶体的知识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活动: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食盐在我国产地情况是怎样的?

    目的:引出食盐在自然界的存在。

    2.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食盐的生理作用,及你知道食盐还有什么用途?

    目的:引出食盐用途。

    3.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回忆一下氯化钠都有哪些化学性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氯化钠的有关知识。

    4.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候德榜的生平事迹。

    目的:引出碳酸钠的有关知识。教师通过展示“面碱”和“块碱”介绍碳酸钠和碳酸钠晶体、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的概念,指出碳酸钠晶体在常温时放在干燥的空气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这种现象叫做“风化”。这里要强调“常温”两字,并跟下面加热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的实验对比,用酒精灯加热而使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这不叫做“风化”。

    5.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31],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硫酸铜的有关知识。

    6.介绍常见的几种结晶水合物并计算它们的式量。

    (四)总结,扩展

    见板书内容。

    (五)智能反馈

    1.下列盐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是  (    )

    A.碳酸钠    B.碳酸钙    C.氯化银    D.氯化钙

    2.在下列溶液中分别滴人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烧碱溶液,会出现三种不同

现象的是  (    )

    A.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C.碳酸钠溶液    D.氯化钠溶液

    3.下列物质中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是  (    )

    人硫酸铜    B.氢氧化镁    C.碳酸钠    D.氯化钠

    4.下列物质中,能发生分解反应且生成物全部为氧化物的是  (    )

    久胆矾    B.氯酸钾    C.氢氧化钠    D。碳酸钙

    5.下列物质长期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的是  (    )

    A.浓硫酸    B.氯化钠晶体    C.固体烧碱    D.浓盐酸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173页习题1、2(口头作业),习题3、5(思考题),习题4(书面作业)。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  常见的盐

一、常见的盐

 

二、关于结晶水合物的计算

例1:在75克蓝矾中含CuSO4和结晶水各多少克?

250       160           90   

75          x           y

解得x=48克   y=27克

答:略

    九、参考资料

    1.《化学教师参考用书》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第六节  盐  化学肥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盐的分类、命名和化学性质。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单质能否跟某盐溶液反应。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4.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盐的化学性质的讨论,可以对学生进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盐的化学性质。

    (2)金属和盐溶液置换反应的条件。

    2.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实质,最后找出规律的学习能力。

    3.疑点

    复分解反应进行到底的条件。

    4.解决办法

    盐化学性质的实验都是用试管就可以做的,选用边实验、边讨论、边引导的教学方法。并且这些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做,每种性质多选几个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每做一个实验,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实质。每做完一组实验,都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找出反应规律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在前面讲酸、碱、盐性质时,学生已有初步认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基本规律。前面做过的复分解反应的实验,都是能够发生的,此时再补几个不能发生的,分析为什么不能发生。这时,再联想、对比以前的为什么能够发生,关键是反应前在溶液中存在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混合后离子间结合成不能自身移动的沉淀物,逸散出气体或生成极难电离的水。使那些离子脱离了反应的体系,因而使复分解反应能够向生成这些物质的方向趋于完成。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锌片,铝丝,铜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汞溶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钙固体,稀盐酸,氯化钡溶液,稀硫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硫酸铵固体,硝酸铵固体,试管,酒精灯,红色石蕊试纸。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74-175页后,回答下列问题:

    盐可以根据哪几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和命名?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32、8—33、8—34],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反应实质。

    (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3.学生分组实验:碳酸钙与稀盐酸;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规律。

    (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4.学生分组实验: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钾溶液;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前面做的复分解反应作对比,分析生成物的特点。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学生阅读课本第177—179页,有关化学肥料内容并总结整理知识内容。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盐的分类、命名和化学性质。

    (2)掌握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单质能否跟某盐溶液反应。

    (3)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4)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自学能力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盐的分类、命名和性质的学习,是在酸、碱的分类、命名和性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后,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达到的。

    化学肥料内容虽多,但都是一看即懂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看书,总结整理知识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74—175页后回答下列问题:

    盐可以根据哪几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和命名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后引导学生整理出盐的分类和命名:

 

盐的分类可根据酸、碱中和反应时反应完成的程度分为:

还可根据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分为:或由哪一种酸根组成的盐或是由哪一种金属组成的盐。

    2.提问:根据学过的知识,请回答盐可以跟哪类物质发生反应?

    教师根据回答的情况让学生分组做[实验(8—32、8—33、8—34)。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俩俩讨论分析反应实质。)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在盐跟金属反应中,要强调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有条件的。首先,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排在前面的金属单质才能把它后面的金属阳离子从该盐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反之则不能发生置换。其次该盐必须是可溶性盐,溶液中才能有被置换的金属阳离子。再次,钾、钙、钠等非常活泼的金属单质,不能应用此规律进行置换反应。

    3.学生分组实验:碳酸钙与稀盐酸;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并俩俩讨论分析反应规律,写出化学方程式。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出盐的通性。

    4.学生分组实验: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钾溶液、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与上述实验作对比,分析生成物的特点,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之一有水、气体、或沉淀。

    5.学生阅读课本第177—179页有关化学肥料内容,并总结整理知识内容。

    (四)总结,扩展

    1.盐的分类、命名、性质

 

 (五)智能反馈

    1.下列化肥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的是  (    )

    A.硫酸铵  B.尿素    C.硝酸铵  D.碳酸氢铵

    2.向下列溶液中滴人氯化钡溶液,能产生沉淀的是  (    )

    A.硝酸银  B.硝酸铵  C.氯化铵  D.氯化钾

    3.下列物质混合后,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一组物质是(    )

    A.硫酸跟消石灰    B.碳酸钠跟氯化钙

    C.碳酸钠跟硫酸钠  D.碳酸钠跟稀硫酸

    4.下列各组物质混合,不能生成氯化铜的是  (    )

    A.氧化铜  B.氢氧化铜和稀盐酸  C.氯化汞和铜  D.氯化钠和铜

5.将锌片分别放人下列溶液中,反应后的溶液质量比反应前减少的是(    )

 

    A.硝酸银溶液  B.稀硫酸  C.硫酸铜溶液  D.硫酸亚铁溶液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180页习题1、2(口头作业),习题3、4(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第六节  盐  化学肥料

   

    一、盐的分类和命名

   

    二、盐的化学性质

    1.金属()+盐(可溶)→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Fe+CuSO4=Cu+FeSO4

    Cu+Hg(NO3)2=Hg+Cu(NO3)2

    2.酸+盐→新酸+新盐

    2HCl+CaCO3=CaCl2+H2O+CO2

    H2SO4+BaCl2=BaSO4↓+2HCl

    3.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

    2NaOH+CuSO4=Cu(OH)2↓+Na2SO4

    3NaOH+FeCl3=Fe(OH)3↓+3NaCl

    4.盐(可溶)+盐(可溶)→两种新盐

    NaCl+AgNO3=AgCl+NaNO3

    BaCl2+Na2SO4=BaSO4↓+2NaCl

    CaCl2+Na2CO3=CaCO3↓+2NaCl

    三、复分解反应条件:生成物之一有气体、沉淀或水

四、化学肥料

 

5、复量元素肥料:B、Mn、Cu、Zn、Mo

6、农家肥料

九、参考资料

1教师参考用书》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第八章 酸 碱 盐由www.deyou8.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deyou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