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怅然若失的征夫情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萧”“寒”满载的是壮士报国的悲壮情怀。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量词
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修辞作用。吟诗作文中如果注意对量词的精心锤炼,往往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一、巧用比喻修辞,量词可以加强对事物的描绘,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词再准确不过了,极有层次感、对比感的写出了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而“一芥”“两三粒”,则以“小草”“米粒”作喻体,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事物形状、大小。
(2)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然而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二、巧用移就修辞,量词可以化虚为实。
(1)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曲近诗)
乡愁”是一种思想情绪,摸不着,看不见;而量词“林与之结合,便将其化为清香扑鼻的浓茶,浓香四溢,形象地展现出羁旅异乡的游子相聚,互吐思亲怀乡之情的动入场面。真是妙手著春。
乡愁”是一种思想情绪,摸不着,看不见;而量词“林与之结合,便将其化为清香扑鼻的浓茶,浓香四溢,形象地展现出羁旅异乡的游子相聚,互吐思亲怀乡之情的动入场面。真是妙手著春。
(2)、习习的清风在首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新凉”是一种感觉,不具体,作者用“缕加以修饰,化无形为有形,由于通感作用,仿佛立刻会使人感受到如丝佛身的清凉滋味。
三、有些虽词牵动全文,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意境的形成。
( 1)、四国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西厢记?长亭送别》)
‘鞭’用得形象贴切,使人仿佛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离山只有一鞭子”高了。既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又曲折地描绘出了莺莺依依不舍的心理张生的马已经望不见;但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却还始终系牵在张生的鞭捎上。同时;‘鞭’字还创造出令人销魂的意境四围山色,黄昏笼罩,莺莺伫立凝望远方,张生的身影由近及远,逐渐消融在残阳晚照中,唯有那道鞭影时隐时现,依稀可辨,从而形象而有效地突出‘送别这个主题。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港之上,侣鱼虾而友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叶;不仅生动地再现扁舟的形状特征,而且配合语境赋予扁舟以动人的美感,使其与清风、明月和水波相映成趣,构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使入遐想无穷仿佛自已荡着那轻盈如叶的小舟;课荡于茫茫无际的江面上,体验着那飘飘然羽化而登仙”的感受。
再则,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境界与“一叶扁舟’相形对照,大江水光更显浩渺无际;而小舟越发像风中之叶,轻微飘忽;似有若无。这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等一系列的人生感叹。
总之,妙用量词不仅能令你的语言形象生动,引入联想,而且常常牵系着整篇文章的意境与主旨,所以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二)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王维“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
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己学过的含有倒辞的诗词,回顾出来,重新排序。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并能感知倒辞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重新组合为:“ 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四)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诗歌的鉴赏中,就可以指导学生能够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