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117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
试以“黄昏”为例,说明现代诗人意象构思与古代诗人的相异之处。
古代诗人们首先捕捉到“黄昏”的景象之美:那时明暗交错,彼此混沌,云里雾里,一派朦胧,或有细雨霏霏,则宁静绝俗,故常有“黄昏细雨”之叹;若夫日沉月初上,则牵动微妙幽思,顿生浪漫之想,遂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唱。于是,黄昏之象的美引起了一系列美的意念,造成了传统的“黄昏”意象充满了美艳动人的光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其中最自然且最能令人神思飞扬的当还是“月黄昏”的意象。
而在现代,鲁迅《野草》中的《影的告别》这首散文诗,最先十分明确地刻画出了现代的“黄昏”意象,——那是通过徘徊不定、彷徨无地的“影”凸显出来的:它界乎于明暗之间,既不能得到光明的肯定,也不能接受黑暗的否定,而维持徘徊不定、彷徨无地的现状似也难能做到,于是陷入十分痛苦、哀愁的境地。黄昏便是痛苦、哀愁的意象体现。
以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心性而言,他应该喜欢黄昏,喜欢用他美妙的诗思和缤纷的话语与黄昏周旋。但是,他对黄昏还是没有激起“暗香浮动”式的美好情怀;虽然不像李金发和陈敬容那样把黄昏打扮为黑暗的传导者,可面对黄昏的联想仍然是森冷消极的。他的《猛虎集》第一篇《我等候你》便是以这样的神蕴赢得了他的同人的赞誉。这首诗的“清奇”之处体现在对黄昏时分境界和氛围刻划的清静神秘——“户外的黄昏已然/凝聚成夜的乌黑,/树枝上挂着冰雪,/鸟雀们典去了它们的啁啾,/沉默是这一致穿孝的宇宙。”这是一个积雪的黄昏,虽然“夜的乌黑”并不显得那么可怕,而那“一致穿孝的宇宙”般的“沉默”倒也是极具有刺激性的意象。在这样的死一般的沉静中,诗人还在等待着:“我等候你。/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这似乎是在表现“希望”,可走向黑暗的黄昏,沉静得如同宇宙穿上孝衣的黄昏,能有一种怎样的希望降临呢?这只能是一种渺茫的希望,一种神奇梦幻般的希望,诚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我迫切的想望/你的来临,想望/那一朵神奇的优昙/开上时间的顶尖!”这样的希望只能加重人的痛苦和失望,因为它是黄昏带来的希望,至多只能像昙花一样开在黑暗时间的顶尖处。
所以不仅是现代诗,几乎任何一种好的诗歌,其最能吸引现代人的所在正是意象的独特及其审美蕴含的丰富,从这一意义上说“意象”的把握确实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步骤。
附录:现代诗歌部分的常见意象分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金柳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但又深得古文的妙用,用“柳”的意象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舒婷诗歌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致橡树》诗中的“木棉”、“橡树”是具有特殊寓意的。而《双桅船》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编后语:自然之物本无这些感情色彩,是人之主观情感的附加,用的多了就成了一种象征,这些意象的含义是从大量诗词中总结出来的,仅作同学鉴赏之歌之借鉴,更多地还须同学自己去领悟。


第四课时
课时要点:二鉴赏作品的语言之典例例析
[04典型考题]
1、炼字技巧
例4:"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木兰花》吉林四川卷)
例5:"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菩萨蛮》浙江卷)
解题思路:例4与例5均属于对炼字技巧的考查,解答此类试题的思路为:分析这个词或这个字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修辞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示例:
例4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5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6:"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次北固山下》湖北卷)
例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蝶恋花》辽宁卷)
解题思路:例6与例7属于开放性的比较分析题,解题思路为: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析这个词所写之景及其特点(包括时令、色彩、感觉、抒情特点、音节特点、表现人物情感等),再分析所达到的效果,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例6  ①"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②"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例7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诗句的妙处
例8:"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江城子》甘肃青海卷)
例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湖南卷)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鉴赏具体诗句试题先要结合全诗分析诗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再分析它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
例8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yin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句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9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主要指的是语言转换带来的意象的统一,如“春花烟雨江南”渲染的是春到江南,繁花如锦的美丽场面。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写相聚之乐,下句写别后相思之深,几种平常不过的事物,集于作者笔下,语言跳跃很大,但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先理解诗的语言的含义。诗眼乃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性词语,足以让鉴赏者茅塞顿开。分析诗歌的语言的凝练性时,要抓住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
【例题剖析】
1、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选出括号内依次填上最佳的一组词是
溪涨清风(  )面,月(  )繁星满天。数只船(   )浦口,(  )声笛起山前。
A、拂    落    横    一      B、袭    稀    傍     几
C、拂    圆    傍    声      D、袭    稀    横     一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