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
例:月亮
[具体分析]大概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月亮与思念有关。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积淀。我们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惯总在提醒我们,这应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而古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写月亮的作者:李白、李煜、苏轼、张若虚等等。这些人为了建功立业,大多在外奔波,看见月亮,难免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
二、还是积累,注重特殊化。
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便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下面举例说明。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梧桐大多表凄苦之言,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三、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诗歌对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看到一首诗歌中的对象,我们不禁应该想起作者,想起这种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具体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很多诗歌所用的事物很浅显,只要稍微加以留意、分析,让学生做个有心人,这不难解决诗歌中的“意象”问题。
四、从整体写作背景入手,捕捉诗人所选对象的含义,把握意象。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题菊花》诗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中菊花的形象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与以往菊花的特有寓意不同,这就要从写作背景中去把握。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开放,不同于文人诗中孤标傲世之情,第二句以开花正值寒秋为憾事,引起不平之气,三、四句作浪漫主义想象,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由此看来,诗人选取菊花灿烂及所受不公平待遇这一层面,不再是高洁的象征,而是劳苦大众的形象写照,诗人在诗中寄寓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五、了解一些诗人惯用手法
有些诗歌形象经常出现在某位诗人的作品中,诗人赋予它独特内涵,如屈原笔下的兰草,陶渊明笔下的菊,周敦颐笔下的荷花便是例证。
下面以辛弃疾笔下的桃花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桃花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象征美人,这源自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一位新娘。辛弃疾《鹧鸪天》中有一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此处桃李是没法作美人解的。
朱光潜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这样评析:“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的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这样通过对诗人惯常手法的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很多作者笔下的特定事物蕴涵了特定的含义,由于人不可避免的思维惯性和个人的喜好,这些诗人们也难免在不同的诗歌中不停地运用一种事物来替代自己同一种内心情感。了解一些诗人的惯用手法,这对解决“意象”问题很有帮助,毕竟我们所认识的伟大诗人并不是很多。
六、从“意境”开始,还原“意象”
我们知道了,“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如果一首诗歌拿到手以后,我们可以体味出它的整体“意境”,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整体的“意境”来反推还原“意象”。
例如: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具体分析]读了上面两句,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就可以推还原出松的“意象”意义就是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可以说,“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难掌握的部分,因为古代诗歌年代久远,另外,我们的现代诗歌对古代形成的特定“意象”进行着创新化的冲击,我们的学生在理解“意象”问题上存在这一个严重的积累问题,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积累,下一章节将把一些特定的“意象”作一些说明。在结束本节前,我们再看看现代诗歌中“意象”村在的变迁问题。
我们应该知道现代诗歌中往往存在很多的象征化文笔,其实这些严格上都可以算作“意象”的运用。有很多的现代诗歌,它们都从古代诗歌中汲取了营养,然而也有不少的现代诗歌反其道而行之,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下面稍稍展开一点。
意象给现代诗人开拓了许多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中最可宝贵的无疑应是以意象作诗歌表现的基本单位,现代诗歌通过想象,通过暗示向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戴望舒《雨巷》开启了新诗的“新纪元”,《雨巷》属于戴望舒说的那种通过旧的意象表现新情绪的代表性诗歌。谁都能一眼看出此诗直接采用了古代诗歌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没有简单地重复表现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绪,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在李商隐等古人的意象世界里,“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南唐李王景的《浣溪沙》词中更咏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他们所构筑的春风细雨之中丁香结愁的意象和意境,正是戴望舒此诗之所本。但戴望舒并没有把此诗真的写成“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 没有在“愁”字上大做文章,虽然他每每写到“愁怨”、“忧愁”,可将这些传统意象的内容赋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这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是他对古典诗歌中有关意象的复合印象的人格化体现,以她的恍惚出现又飘然而逝来表现诗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体验。于是,在这首诗中,“愁”不再像古诗中那样是表现的主要对象,“冷漠,清清,又惆怅”才是全诗表现的“新情绪”,“愁”连同包含“愁”绪的丁香意象,以及将这意象人格化的那位想象中的姑娘,只都成了借以表现这些“新情绪”的客体。这样处理的结果,传统的意象不仅没被破坏,而且,丁香作为喻体得到了更富有诗意的阐释:它不再单是“愁”字的写意,更像一位结着愁怨的姑娘;但诗歌又没有照搬古诗的意境,它将传统的“愁”绪当作审美对象,一唱三叹地感慨这种情绪的失落。当一位诗人连愁怨的意象都愿意在心中永远驻留,而不愿其流失的时候,可见他的凄清孤寂已经到了何种程度!《雨巷》表现出了戴望舒对于古典意象和境界的由衷向往。他将古人已经用丁香意象美化了的愁怨情绪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美化,显示出对古典意象的虔敬与尊崇态度。
现代诗人提倡意象创新,特别是卞之琳等现代诗人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鼓励下,现代诗歌确实摆脱了旧诗的阴影而树立了自己的独立品格。
现代诗人在现代生活感兴和外国诗歌潮流的作用下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象构思,新文化环境对他们的这种重新构思又颇多激励,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将会出现许多对于熟读古诗的人来说相当陌生的意象,更有意趣的是,许多传统的意象由于构思方式的不同正面临着内涵或色彩的改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