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点评]
“串联”文学史上三位名人,由“独上高楼”到“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升华”为“守护了历史的期许”的新视角,充满诗意的哲理。
“拓展”原作,加以“想象”,一唱三叹,主题集中,文采飞扬。
[美文清赏]
让灵魂“示众”的勇气
几天前,我的一本散文集出版。利用双休日,我在学校图书馆门口搞了个签名售书活动,购书的人非常可观。我们开的是“夫妻店”,我负责签名,我老婆负责收钱、给书。
第二天,我正在图书馆一楼阅览室看报纸,突然有一男生走向我,递给我一张钞票说:“老师,我昨天买的书没给钱。”
我当即向男生表示了感谢。我不知道这位男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拿走书的,但我非常佩服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让自己灵魂“示众”的勇气。
想起报上刊登的一件事:2002年某天,一位70岁的英国老人詹姆斯在其夫人陪同下来到青岛,将他65年前悄悄拿走带回英国的一颗“龙牙”还给青岛水族馆。詹姆斯说:“这究竟是什么动物的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经拿了别人的东西。”为此,他长期愧疚,并一定要物归原主。
詹姆斯出生在北京,2岁来到青岛。5岁那年,詹姆斯经常和姐姐去水族馆玩,并喜欢上了一件动物标本的牙齿,并称其为“龙牙”。詹姆斯把“龙牙”带回英国后一直珍藏着。有感于老人的真诚、淳朴,青岛水族馆后来特地为詹姆斯归还的“龙牙”制作了一个陈列橱。
仔细一想,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勇气。一种是追求外在成就的勇气,比如情窦初开的人希望找个好对象、做生意的人梦想多赚些银子、写文章的人渴盼早点出名……这种勇气改变的是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种是让自己的灵魂“示众”的勇气,比如做了错事之后的忏悔、损害了他人之后的勇于承担等等,此类勇气修改的是一个人的品行。
人要靠超越来建筑自己的高度,而在所有的超越中,做了错事之后让自己的灵魂“示众”是最困难的一种,也最让人肃然起敬。
【班门练斧】
1.自选两首校园歌曲,提炼其主题。
2.任选一题,写一篇文学评论:
(1)谈谈方言的美感
(2)纸上歌声亦绕梁——《明湖居听书》中的音乐描写
(3)从夏四奶奶到映川的娘——革命者家属的觉醒
(4)当代散文的哲理趣味
3.以“书”为话题写作文。
[参考]
3.思路提示:
(1)时尚的书:时尚的书都是适应社会的热点出的,其中大部分是热销书,商业炒作的痕迹也比较明显。
文题如《小议读书的时尚》。
(2)陌生的书:文科的书,理科学生是陌生的;外国的书,中国读者是陌生的;经验的书,搞理论的认识陌生的;少数民族的书,汉族人是陌生的……陌生的书是一扇门,是一扇窗,是一个通往新领域的过道……
文题如《读书人的杂粮野菜》。
(3)过去的书:过去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过去的现在;过去中孕育着现在,现在中隐含着过去。
文题如《到书中去寻根》。
(4)未来的书:未来是今天的延伸,今天的人只有展望了未来,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更自觉地走好今天的人生路。
文题如《读一点有关未来的书》。
(5)熟悉的书:熟悉的书就像熟悉的人,你是否已经真正了解它了?
文题如《从“温故知新”谈起》。
(6)非名家的书:名家的书是名牌产品,但名家也是从小人物起家的;名家的书是一道名菜,但天天吃名菜你也是回倒胃口的;名家的书是免检产品,非名家的书要出版须经多少道关口;名家的书可能已经是藤枯前的最后一个瓜,非名家的书可能是原汁原味的炖鸡汤……
文题如《给“非名家”一席之地》。
(7)武侠言情书:许多学生喜欢读这类书,这是不争的事实;读这类书就是“精神污染”,就是“浪费青春”吗?
文题如《我眼里的武侠言情小说》。
(8)“怪”味的书:你听到过乡下人吃橄榄爬茅草屋的故事吗?或者中国人吃榴莲的故事吗?
文题如《书的滋味》。
(9)家具书:近年来,我国开始出现一种专门用于摆设的假书,放在书橱里,一眼望去都是金碧辉煌的世界名著,实际上那只是些精美的外壳,里面空无一页。据介绍,这种“书”原是流行于西方的。
文题如《由“家具书”引起的思考》。
(10)无字书:有人说,生活是一杯酒,意味深长,有甜有苦;有人说,生活是一出戏,喜怒哀乐,一幕连着一幕;有人说,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无心人得到的是一片空白,有心人见到的是千景万象,读到了无尽意理。
文题如《读好无字书》。
例文:
关于“读书热”
小西:你好!
非常高兴收到你的信。
来信谈到目前中学生读书的几个热点议题。我想也把自己的一点儿想法说出来,就算抛砖引玉吧。
中学时代,正是渴求知识、形成世界观之际。而我们的周围,又是一个开放喧闹的世界。
几千年人类文化的积累,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我们认识世界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面对这浩瀚纷繁的书海,我们这些赶海的孩子贪婪地拾着海边的贝壳,追逐着一个又一个浪潮。
第一个浪潮是港台文学热。
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及三毛的随笔都使同学们趋之若鹜,颇有宝玉、黛玉读《西厢》之情,当然读后远不会感到“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为什么这类书会使人如此着迷,我想也许是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补偿。
中学生处于心理变化的特殊时期,充沛的精力使我们渴望冲出学校这象牙之塔,体会广阔的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