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苏教版必修三复习整合大全(苏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必修三复习整合大全(苏教版高一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754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苏教版必修三复习整合大全(苏教版高一必修),
20、《烛之武退秦师》: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写作技巧:前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21、《谏太宗十思疏》:本文是魏徵写的一篇奏疏。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了作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写作技巧: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
22、《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写作技巧: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23、《鸿门宴》:本文记叙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斗争的经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刘邦;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而又直率的赳赳武夫项羽;老谋深算的范增、勇猛豪爽的樊哙等。写作技巧: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24、《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写作技巧: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25、《非攻》:对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表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写作技巧:比喻、对比,从小到大,层层推理。
26、《察今》:旨在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作者认为,古今时世不同,事物在变化,必须明察当今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制,主张世变时移,因时变法,不能盲目依从古训。四、重点语句分析(例)
1、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2、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这里的他指的是肖邦的灵魂,他“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肖邦的音乐就是肖邦的灵魂,它是永存的。)
3、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诗人用希望去鼓舞战友的斗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对象征沙皇专制暴政的牢狱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灭亡。)
4、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与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传统文化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指的是产生于历代生活,生活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就是民族精神。两者差别很大,但两者也有联系。民族精神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所以可以比之为蜜蜂与蜂蜜。)
5、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尼采作比,论述中国也不是太阳,不是光热无穷,不能只给予而不取得,否则将会使子孙穷困不堪。从而论证“送去主义”的行为是疯狂的。)
6、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采用形象的说法,说明没有“拿来”,只有“送去”,把国卖光了,子孙后代将一无所有,只好向帝国主义乞讨点残羹冷炙,深刻指出国民党卖国政策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  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故择先王之成法(同“释”,舍弃,抛弃)  尝一   肉(同“脔”,切成块状的肉)  雍水暴益(同“溢”,涨水)  溺死者千有余人(同“又”)
2、一词多义(例)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
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
呜呼,亦盛矣哉!(盛大隆重的事)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买五人之 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  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
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