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

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

    06-21 15:48:50    浏览次数: 966次    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
626年(武德九年)夏,突厥数万骑入塞侵扰,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率诸军北征,以免李世民掌握兵权。李元吉要求秦府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同行,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充实自己的军队,意图将秦府骁将精兵转移到自己手里,然后谋杀李世民。太子手下的王晊,向李世民告密,形势危急异常,秦府僚属皆主先发制人,李世民于是定计准备动手。
624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说他无负于兄弟,而建成、元吉却要杀害他。李渊闻之愕然,决定第二天查问。六月四日,李渊召建成、元吉入宫。宫中妃嫔向李建成透露消息,李元吉主张“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李建成说:“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朝参),自问消息。”(《资治通鉴》)于是照常入朝。其时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于玄武门内。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行至临湖殿,发觉情况异常,立即回马欲归。李世民跃马而出,随后大呼,李元吉引弓射李世民,由于仓皇失措,拉弓不开,再三不达有效射程。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率骑继至,左右箭射李元吉坠马。李世民马入丛林,被树枝绊住,坠马不能起。李元吉突至,夺弓将扼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喝一声,飞马赶来,李元吉逃跑,被敬德射杀。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攻玄武门,激战不得入,扬言欲攻秦府。形势危急,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头出示,宫府兵溃散。尉迟敬德披甲持矛入宫急请李渊“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资治通鉴》)。李渊的手敕宣读后,战斗才停下来。李建成之子五人、李元吉之子五人皆被杀。六月七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元贞观。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完这一段叙述之后,起一个名字或给它加一个标题。
[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登基
[板书]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登基
[教师引导]请大家讨论一下,应该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生甲:是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的事件,“玄武门之变”不能肯定。
生乙: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由于他的励精图治,使“贞观之治”出现。也就是说,没有玄武门之变,也就没有李世民即帝位,自然也就不会有“贞观之治”。
生丙:玄武门之变的客观后果是好的,即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上台,励精图治,导致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出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尽管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做法不值得肯定,但其客观后果是我们谁也不能无视的。
生丁:玄武门之变的实质是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但其结果是不坏的。
……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在评价“玄武门之变”时,一直提到了“贞观之治”。那么,“贞观之治”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出现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找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不过分压榨农民;②政府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唐太宗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④大臣们廉洁奉公;⑤用人。
与此同时,教师用板书简明写出: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勤于政事,善于纳谏;④精兵简政,吏治清明;⑤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讲一讲唐太宗的故事。(课前布置下去)
[学生讲述]
生甲:李世民特别重视人才,以致他帐下人才济济,像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等将领都是从敌阵中跑来投奔他的。这从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的交往可以看出来。
尉迟敬德是宋金刚(隋末农民领袖)手下将领,后归李世民。李世民继续让尉迟敬德统领原属宋军的8000人马。大将屈突通认为这样做不妥,提议将宋军8000降兵散编入唐军。李世民说:“对于一个人,不仅要闻其言,观其行,也要察其心,我认为尉迟敬德不是出尔反尔的人,公请放心。”
刘武周、宋金刚被打败之后,占据洛阳的王世充就是最主要的敌人,李渊命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王世充为人狡诈,他部下许多大将都离他而去,投奔李世民,如秦琼、程咬金等。凡是到唐军李世民处的人,都得到优厚待遇。多数州县的官吏也纷纷投降唐朝。李世民让这些将官担任原职,只是换上了唐朝的大旗而已。这种做法,吸引了更多的人投降。
此时的洛阳城,基本上是一座孤城。王世充眼见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小,决定秘密收买唐军中以前的将领。但响应的不多,只有原刘武周部将寻相等几个人,叛离唐军返回洛阳。
寻相与尉迟敬德是好朋友,他叛逃以后,李世民手下将尉迟敬德抓了起来,然后告诉李世民,主张杀掉尉迟敬德。李世民坚决不同意,并亲自向尉迟敬德赔礼道歉,使他感激不尽。
几天之后,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带领500名骑兵到洛阳城北侦察敌情,被王世充的一万士兵包围。瓦岗军有名的飞将单雄信这时已投降王世充,一马当先,直取李世民,被尉迟敬德死命挡住,并保护李世民率500骑兵冲出重围。
李世民虽然年轻,却沉稳老练,几次力排众议,保全了尉迟敬德的性命,关键时刻,尉迟敬德立下了大功,保卫了大唐江山,这正是李世民的远见卓识。
生乙:魏征其貌不扬,身材不高,但胆量过人,一身正气。原在李建成部下任职,官位不高。李建成、李元吉作乱被杀,他不但没有受到株连,反而被新继位的皇帝李世民晋升为谏议大夫。
魏征在位期间,不断进谏。有一天,太宗李世民又与魏征争论起来,争论到最后,太宗承认自己错了。魏征说:“臣很荣幸能事奉陛下,但我希望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太宗问:“有什么区别吗?”魏征道:“像古代的稷、契等辅助君主使国运长久者,为良臣;如关龙逢、比干等虽忠心不贰,但本身蒙难,使社稷不保,这些人为忠臣。”
魏征敢于直谏,使李世民获益匪浅,太宗不由得敬畏魏征几分。有一次,他要出去到南山游玩,车都备好了,发现魏征进宫,怕他不同意,没等魏征说话,就主动改变了出游的打算。有一次,太宗正在玩鹞鹰,魏征来找皇帝有事,李世民怕他批评自己玩鸟,急忙将鹞鹰藏在怀中。等魏征禀报完事情走了,太宗拿出鹞鹰一瞧,已经憋死了!
魏征经常在大臣面前与皇帝争论,几乎每次争论都能占上风,使皇上下不来台。有一次,太宗实在觉得丢了面子,散朝回宫后,说非杀了魏征不可,竟然当着众臣的面羞辱我。长孙皇后听罢,立即回内室换了朝服出来。太宗感到奇怪,问道:“你穿朝服干什么?”长孙皇后回答:“魏征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直言犯上,臣妾自愧弗如。臣妾向陛下进言,尚须察言观色,而魏征与陛下乃臣君关系,却刚正不阿,无所畏惧,正是‘主明臣直’,魏征敢直谏,是因陛下开明之故。因此,臣妾特表祝贺。”太宗听罢,转怒为喜。
长孙皇后的话是有道理的,魏征敢于直言,同时说明李世民是开明大度的皇帝,否则,有着生杀大权的皇帝,是难以让魏征这样的大臣活长久的。
李世民的结发之妻长孙皇后,也功不可没,她的贤德在当时无人不晓。倘若在李世民发狠要杀魏征时,长孙皇后不全力保护,后果不堪设想。
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故。太宗十分悲痛,亲自写了碑文让石匠刻了,立在魏征墓前。并且说了留传千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魏征走了,朕失去一面镜子。”
[教师讲述]同学们,“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加强的社会历史局面。因为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历史上称这一段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关于“贞观之治”一目,包括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即课本上提到的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明白统治者不能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等内容。那么,唐太宗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可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教师提问]在这段材料里,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做什么?
[学生回答]舟和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教师引导]怎么样才能避免隋朝的覆舟不再出现呢?
[学生回答]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教师引导]请思考: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是怎样制定的?
[学生回答]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教师引导]“贞观之治”一目中第二个问题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课本主要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叙述。我们也可以从材料中获取这方面的信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