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二政治教案,高二政治下册教案,高中政治教案,http://www.deyou8.com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有人说,19世纪世界带有英国特征,20世纪世界带有美国特征,而21世纪世界则会带上中国特征。如果说这话有一定道理,这决不是说,中国要走过去英、美等国家走过的老路,也像它们那样称霸世界;恰恰相反,中国正在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强调世界各国和谐相处,这样的主张不能不对亚太经合组织的特征产生深刻影响。
“第五框 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出了这一部分两个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个是“欧盟的诞生和发展”,另一个是“欧盟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关于其诞生和发展,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现在所要解答的是,如何估计欧盟建立和扩大的意义?这里结合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新发展,谈一点看法。
正如教材所说,欧洲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统一、联合或一体化的各种主张,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祸,给了欧洲走向一体化以直接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至少在以下几点上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一是欧洲27国联合成为一个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一,官方发展援助世界第一的欧洲联盟,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到20xx年底,欧盟13国通用的欧元流通总值更首次超过了美元,成为欧元崛起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如多边主义、重视生态与环境、重视可持续发展、反对战争和动辄使用武力等,与我们看法一致或接近。而欧洲在二战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时间的和平与经济繁荣等,也影响到他们反对战争和动辄动用武力的立场,尽管中国和欧盟之间在有关人权、主权、民主的实践方式等问题上都存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但并非无法逾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政治对话,已经使双方在有关多边主义、可持续发展、法治、民主乃至人权领域都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经济互利合作也有所加强。
三是欧盟外交与美国外交有明显差异。尽管欧美具有同根同种文化,但是二战后双方发展的经历有很大差别。欧洲国家之间不断进行整合和现代化,而美国则始终是一个霸权国家。经历不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就不同。所以,欧美对有关国际秩序、全球化、全球治理、主权、人权等方面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并非完全一致。有评论说,欧洲人更喜欢信赖经济、文化和政治工具来达到其全球或地区目标,而美国则经常运用其庞大的军事优势实现野心;欧洲倾向于多边主义,美国则时刻准备转向单边方式;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欧盟和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同的指导原则和政策立场。
尽管如此,在维护现有的国际体系,特别是规范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共同约束发展中国家行为等方面,欧美利益是一致的。在涉及全球战略的重大问题上,欧盟难以与美国对抗,甚至有时追随美国。中国和欧盟之间已经发展起来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也不足以抵消西方意识形态因素造成的对中国的歧视和敌视。(21)
至于欧盟自身发展的前景也不可过于乐观。目前情况是,欧洲一体化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欧洲民众对欧盟的关注和了解却在减少,欧盟对民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出现了下降趋势。据欧洲委员会20xx年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20%的欧洲人知道欧盟当时有25个成员国。(22)究其原因:一是欧盟几十年的发展一直由各国精英主导,很多重大决定是各国领导人通过幕后妥协和利益交换达成的,民众并没有发言权。二是欧盟许多“口号”未能兑现。如欧盟早在2000年就声称在20xx年前将欧盟建成“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但目前看来很难兑现。三是欧盟无法解决失业、福利减少、非法移民等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据20xx年3月的一份民意调查统计,欧盟成员中有44%的公民认为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加入欧盟后变得更糟了。各成员国政治领导人为推卸责任,往往将它们归咎于欧盟的一体化和扩大化等原因,更加造成民众的不满。
由于上述问题的长期积累,欧盟正面临失去民意支持以及民众“欧洲认同感”明显弱化的困境。一方面,民众对欧洲一体化是否能保障他们的利益感到不确定,因而宁愿将其利益继续交由民族国家来保障;另一方面,民众对扩大政策本身产生了强烈的疑虑。大多数民众认为继续扩大会损害欧盟经济,并且因不知欧盟的地理和文化边界在哪里而产生茫然情绪,这进一步弱化了“欧盟认同感”。
民众对欧盟的认同感是建构一个政治和文化欧洲最重要的基础。倘若欧盟各成员国不能有效地扭转民众当前的认同危机,欧盟未来深化改革和扩大的每一步,包括宪法条约的批准都将步履维艰。
注释:
① 列宁:《论国家》,见《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列宁:《论国家──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讲演》,见《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24—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381—38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6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⑤王邦佐主编:《新政治学概要》,94—9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⑥邓小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见《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3卷,3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⑦邓小平:《结束严峻的中美关系要由美国采取主动》,见《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3卷,3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⑧《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20—21页。转引自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708、70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⑨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708、70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1991年8月25日,苏共被宣布“自行解散”,同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⑩马克思和恩格斯:《评基佐“英国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英国革命史讨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7卷,2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⑾[法]托尔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181—18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⑿⒀[美]托马斯•R戴伊等:《美国民主的讽刺》,中译本,51~53、5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⒁[美]埃德蒙•S•摩根:《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载《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中译本,22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⒂文森特•弗盖:《国家的目光──美国视觉史》(Vincent Virga,Eyes of the Nation,Avisu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纽约,190页,1997。
⒃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见《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3卷,2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1 0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⒅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1—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⒆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⒇泰勒•马歇尔:《东南亚的新的好朋友》,[美]洛杉矶报网站,20xx年6月17日。
(21)崔宏伟:《欧洲价值理念在不断创新》,《环球时报》,20xx年2月1日。
(22)20xx年1月1日起,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目前欧盟共有27个国家。
文章
www.deyou8.com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