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作文全程导练---材料作文的审题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材料作文的审题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922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材料作文的审题,

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首先要准确析出寓言诗所隐含的寓意:要全面、辩证、正确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如果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这寓言诗的核心内涵,导致“走题”,结果可想而知。

如认定苍鹰好高骛远、燕子是怕冷的懦夫、喜鹊奴颜媚骨等,并以此提出做脚踏实地的人、勇敢的人、做有骨气的人等,虽然思想观点正确,但离开了原有的寓意,有违题旨。

如果只在开头写上一句“看了《鸟的评说》,我发现它们没有学会互相理解。”然后就论述互相理解的必要性、互相理解的重要性、怎样才能互相理解,一直到结尾,再也没有任何文字对“鸟的评说”作些分析,也被视作不甚切题。

三、按图索旨,借图发挥

——漫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

知识导学

漫画作文是以漫画素材为命题材料的作文形式。是一种特定的集赏画,想象,写作于一体的创作活动。漫画材料在考生的心理上同样产生“耳目一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新鲜感和可接受性,产生趣味性与实用性的融合,它拥有供文字材料命题形式的优点,又加强了各项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命题者来说,又同样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灵活度,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融合。

漫画型,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在表达主旨的方式方法上类似于寓言。它往往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反映事实、表明道理,漫画的主题,有贬斥意义的居多。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当然,漫画一方面比文字材料更直观形象,另一方面则由于夸张而使讽刺意蕴的含义更复杂,更不容易把握,不过从总体上看,漫画作文与供文字材料作文在写作思路、行文结构上基本一致。从思路上说,只有先从所供材料(或漫画)的蕴涵谈起,引发现实社会的种种景象,才可以减少离题的危险,但如果一味缠绕于所供的内容着笔,又会陷于“就事论事”,难以充分展示出写作水平。

方法导引

漫画材料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漫画,一方面比文字材料更直观形象,另一方面则由于夸张而使讽刺意蕴的含义更复杂,增加了“读图”的难度,更不容易把握。题审题时要注意。

一、解读漫画

1.读懂画意画旨。只有读懂了画意,明确了画旨,才不至于偏离题意。

如何读懂漫画呢?首先,要阅读漫画的标题。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其次,要看清漫画的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第三,要品位漫画的语言文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作者的观点。第四,要揣摩漫画的夸张之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读者共鸣。夸张之处往往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2。抓住形象特征,展开联想和想像,要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漫画作者的用意。漫域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二、按图索旨

1.联想引申。根据观察、分析结果,确认漫画的主题思想。就是由此及彼地联想与引申,在画面意义的基础上联想到生活中另一层新的内容。这里必须运用联想的法宝,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结合画旨和作者的用意,确立文章的观点或主题。

2.定点明旨。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以漫画为话题的作文,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更能发挥作者的特长。但由于自由度扩大了,也容易产生杂乱无章、中心不明、文体模糊的毛病,所以写作者必须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要扬长避短,做到内容集中,文体特点鲜明。

佳作导读

阅读图画材料《摔了一跤》,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的含意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文题取材新颖不落俗套。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应该说是一个较高质量的题目。学生接触到这样一个题目后,应该怎样下手呢?

一、认真审题。理清画意

从《摔了一跤》整个画面看.一个少年踩到西瓜皮摔倒在地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同时围了上来,都说“出事了吧!',三方充满了关切之意,但面部表情有所不同,家庭似抚爱。学校似在责备,社会似有微笑。那么这个图画在告诉我们什么呢?那个使孩子“摔了一跤”的“西瓜皮”是关键因素。家长、学校、社会为什么同声呼叫“出事了吧”?因为孩子“摔了一跤”。孩子为什么摔跤?因为他踩上了“西瓜皮”。“西瓜皮”是这幅图画的“诱因”,没有“西瓜皮”则没有《摔了一跤》这幅图画。这“西瓜皮”它指代的是什么?是一切“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文化垃圾)。而如果再深入一层,“西瓜皮”则可被视为“一切能够使人跌跤的障碍物”。障碍物既可是有形的,也可是无形的。有形的,如陡坡、沟坎、绊脚石等阻挡在道路上的一切具体的实物;无形的,如坎坷、挫折、困难、问题等所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事物。在彻底理解了这块“西瓜皮”的基础上。对《摔了一跤》的内涵,我们就不难领悟了。

二、辨明褒贬.找准角度

看图作文,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要判断图画的褒贬色彩。所谓“褒贬色彩”,指的是图画本身的褒贬性质。即是属于夸张褒扬还是属于批评讽喻。根据漫画的“褒贬色彩”,我们不难确定,此幅《摔了一跤》不是在“褒扬”什么,而是在“讽刺”什么。是在讽刺谁呢?图画中有四个人物,而四个人物“家长、学校、社会与孩子”完全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孩子,一个是站在孩子另一面的“家长、学校、社会”。这样一划分,很显然,图画并不是在讽刺孩子,嘲笑他摔倒了不知道怎么办;而是在嘲笑“家长、学校、社会”,嘲笑他们因为自己的教育及管理失之偏颇致使孩子“摔了一跤”反而笑话孩子。为什么孩子不能成为“讽喻”的对象呢?因为在孩子没有长大成人不具备自立能力之前,被“西瓜皮”之类的东西“摔倒”是难免的,甚或是经常发生的。面对摔倒在地的孩子,我们既不能小觑他,也不能责怪他、挖苦他、嘲笑他,更不能袖手旁观、幸灾乐祸,称他的意,而应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跌跤,即使孩子在跌跤之后,表现出一脸的无奈,不知所措地坐在地上不知自己起来。

从哪个角度来写上述画意呢?

①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自己的成长道路应该怎样走,自已需要怎样的教育。

②是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考虑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如何对待。

③摔跤的原因是西瓜皮,家庭、学校、社会为什么事先没发现?如果发现了为什么不清理?等孩子摔跤了再来喊“出事了”有什么意义?

三、联系生活.明晰主旨

1.当今,世界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西方文化、黄色读物、暴力凶杀音像、邪教毒pin等如洪水猛兽。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2.在这些“毒pin”的侵蚀下,一个无知、幼稚的孩童被“西瓜皮”“摔倒”,作为家长,如果真正疼爱孩子,应该即刻蹲下身子,急切地问声:“摔着了吗,儿子?”紧忙将孩子扶起.假如是明智的家长,则会以关心的口吻说声“儿子,不要怕,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鼓励他自己起来,只有那些无知且冷血的妈妈,当自己的儿子“摔了一跤”之后,才跟漫画中的“家长”一样,发出那种责怪、怨恨的叫声;作为学校一一育人圣坛,面对“摔了跤子”的学生,应该给予安慰,先启发或鼓励让他自己想办法起来,然后再帮他找到摔跤的原因,教他学会自己走好路;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大环境恶劣,“西瓜皮”当道,莫说孩子就是成人也难免被“西瓜皮”给“撂倒”。讽刺“家长、学校、社会”,旨在呼吁三方齐抓共管,关心孩子的成长,以积极的心态帮他们解决成长中的“跤子”问题,为他们排除一切诸如“西瓜皮”之类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精神文化垃圾),还社会一个文明美好的生态环境,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健康成长的发展空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