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解析:“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物”可推知“行旅”当为名词,故错。
四、例题:
联想:第一册《劝学》
答案:用——因为
启示:联想教材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2001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
练习:
1、2004年全国(黑龙江、吉林):
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凶——庄稼收成不好
2、2004年福建:
联想:《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信用用事,秦急攻之”
用事—— 掌权,实施变法改革
3、2005年湖北: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鄙:边境
五、例题: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不速之客 ,“招致,招引”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日薄西山” ,“接近”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启示:联想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12题,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该项给定的解释是“捆绑”,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中的“绳”指“准绳”这里有“制裁”的意思,便可推测到“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便可断定该项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该题B项“先涕泣不自胜”中的“胜”,解释为“控制”,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带“胜”的成语。如“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不胜枚举”中的“胜”是“尽”的意思,都不是“控制”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控制”是不正确的。
练习:
1、1997年全国卷:
“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
2、1995年全国卷: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守不渝
3、2004年高考辽宁卷:
“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
韩轨遂投城遁走”
投笔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