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例题:
提
分析示范:
① 断绝
②主语“群响” ;“毕” 修饰“绝” ,状语;
③ “与世隔绝的”
④“到了极点”
⑤“非常”
⑥“渡过”
例题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楚王贪而信张仪
③信义著于四海
解析:
①修饰谓语“难求”,作状语。意为“实在”
②“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
③“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归纳:
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
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樵”固然有“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
练习:
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2000年全国)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应为“应和”。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吏事”当为名词,作宾语,“不”修饰“闲”,表明“闲”为动词,故错。当通“娴”,意为“娴熟”。
5、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三、例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六国论》
(“族”字义同“灭”字,“消灭”)
4、通五经,贯六艺
(精通)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谨慎)
归纳:
联系上下句,作结构推断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练习: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
解析:句中“顽鲁”对“贤俊”,“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自然是“愚昧而蠢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