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223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知道了这些。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丨”,其本义是拉开弓。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三、

例题:

①韦编三绝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以为妙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提      示:从语法结构关系(句子成分)分析

分析示范:

① 断绝

②主语“群响” ;“毕” 修饰“绝” ,状语;

                  “绝” 当是谓语,动词,译为“停止”

③ “与世隔绝的”

④“到了极点”

⑤“非常”

⑥“渡过”

例题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楚王贪而信张仪

③信义著于四海

解析:

①修饰谓语“难求”,作状语。意为“实在”

②“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

③“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归纳:

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

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樵”固然有“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

练习:

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2000年全国)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2001年春季)

“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2004湖南)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应为“应和”。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空闲

“吏事”当为名词,作宾语,“不”修饰“闲”,表明“闲”为动词,故错。当通“娴”,意为“娴熟”。

5、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多”当为谓语(可联系“山多石,少土”),“辩”处于宾语位置,不是动词,当解释为名词,“辩才”。

三、例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六国论》

(“族”字义同“灭”字,“消灭”)

4、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精通)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选择、选拔)

6、忧懈怠则思始而敬终     《谏太宗十思疏》

(谨慎)

归纳:

联系上下句,作结构推断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练习: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

“顽鲁”的释义提供了四个选项: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蠢笨。

解析:句中“顽鲁”对“贤俊”,“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自然是“愚昧而蠢笨”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