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葛朗台在弥留之际竟能做出骇人的姿势,手抓镀金的十字架不放,是出人意料之举;然而守财奴的本性决定了他为财而来,为财而去,似乎又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一个乞丐不讨饭、不讨钱,却要对人死了有无魂灵的问题追根问底,在“我”的意料之外;然而,一个被社会和礼教吞噬了一切的人,冀希望于阴曹地府,急于找着灵魂的归宿,却又是合情合理的了。文学的魅力(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在于写出“意料之外”的故事和情节,那样,才有悬念,才动人心魄;然而,再离奇的故事和情节也得符合生活的真实和逻辑,也得在“情理之中”。否则,就失去了文学的价值。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2002年高考作文题)
具体到“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其核心不在选择本身,而在心灵斗争的过程。学生如果写成议论文较难下手,不好论证。
写记叙文时分解设问成这样几个问题:谁在选择?在什么之间作出选择?在什么情境下选择?选择的过程是如何演进的?选择的结果如何?把这些问题一一地落到实处,文章就好写了。
例文:
雨夜的选择
2002年
雨一直在下,下个不停,似乎想洗尽人间的杂尘。
裹着湿漉漉的雨衣,刚进家门,“知道吗,艺术分下来了!”“我多少?”雨衣都顾不上脱。“XXX”——我还没来得及反应,父亲又说:“这次夏娴考疯掉了,比你高40分。她刚才打电话问你分数,你回一个给她吧!”
我还是没有脱雨衣,直愣愣地看着电话,打吗?竟然高40分……雨水顺着雨衣边缘往脸上淌。
一直以为自己一定比她高,学了三年,付出了那么多,凭什么低40分?前天她还说自己考得不好,全是假的!凭什么打电话?向她报喜?我明明画得比她好!——我不要打电话!
我仍旧穿着雨衣,扭过身,走到窗前。雨还在下,是在哭吗?看着雨水在窗边溅起的水花,其实我知道,这只是一点失落,一点不平和一点嫉妒混合成的液体。
窗外路边的灯光晕在暖暖的雨幕里,一丝冷冷的寒风却吹进窗里。我固执地夹紧了雨衣。
她是在等我电话吗?还是举家欢庆?如果我没有参加考试,也许就可以帮她一起庆祝了;如果她没有参加考试,我也会和她庆祝我这个其实也不低的分数……
想着前几天一直担心考分而相互安慰的情景,身子有点热了。哦,还穿着雨衣。
又来一阵风,伴着雨水闯进来,似乎想吹掉身上的雨衣。“还是明天到学校再说吧。”我叹了口气。留恋地看了一眼窗外,脱下雨衣。“嘭”,一阵风猛地关上窗户,又把我锁在了雨外。
半晌,打开窗,一阵凉凉却又新鲜的气息。雨还在下,却打在了我身上,似乎又在身上蒸发。看着雨水在身上流淌,忽然觉得自己好干净,像被大自然冲洗过。明天,窗外的一切一定是新的,新的天,新的地,新的空气……
又是一阵风,伴着隐约的蛙叫,忽然变成一片蛙鸣,似乎它们一直在提醒我:这场雨为你而下。为什么刚才没有听见?谁捂住了我耳朵?又是谁阻止雨水淋到我身上?
我打开了所有的窗子,好让全世界的雨都淋进淋到我身上。因为它为我而下。
雨夜,远处的黑幕中,响起一阵清脆的铃声。
雨,明天会停的,只留下彩虹,在清新的人间。
分析: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考生在构思的时候是如何把命题具体化的。
谁在选择?我——一个在等待艺术加试结果的高三学生。在什么情境下作出选择?雨夜,获知同学得了比我高的分数。在什么之间作出选择?打不打电话祝贺同学。选择的过程如何?从不平、失落、嫉妒到回想互相安慰的情景,再到逐渐平静的反思(反复描写窗外的雨和身上的雨衣,把心灵的选择外化成对雨的不同感受和雨衣的穿脱,以具体的艺术描写和形象可感的画面来寓示、象征“心灵选择”的过程和内心深处的波澜——是形成隔膜还是敞开自己,是包裹自己还是接受洗礼——这是全文的重点)。选择的经结果如何?终于打出了电话。文章写的不是大是大非的矛盾斗争,不是惊心动魄的生死抉择,而是 “打不打电话祝贺同学”这样一个心灵深处的细波微澜,文章除了在题目中出现了“选择”二字以外,全文并没有出现“心灵的选择”之类的字眼,但是文章的焦点却始终凝聚在“怎样选择”和“应该如何选择”上,及至终于打出了祝贺的电话,真可谓丝丝入扣,婉转曲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