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材料: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抓住关键词“爱坐前排”拓展联想,引申归纳。主旨: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④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Ⅱ虚题实写
再说“虚题实写”。
高考作文的命题,有时候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比较“虚”,比如 “温暖”“改变”“财富”“心灵的选择”“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等。对于这些比较“虚”的命题,就可以采用化虚为实,虚题实写的方法。“虚题实写”,即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细化分解,将虚指的意义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人、事、物,让读者看到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思索。
方法:
一、化大为小,联系实际。
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二、多方设问,细化分解。
例如,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设问联想:你在什么时候感觉到幸福?什么样的情况下让你感到幸福?什么人让你有幸福感?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到幸福?如果可以表达出来,你觉得幸福像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情况下,你渴望得到幸福?回答了这些问题,基本学生也能够明白可以写些什么了。写记叙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迅速展开写作思路,写议论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多方搜集素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练习:
1.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1000字左右,不要写成诗歌。(2004上海高考作文)
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化抽象为具体:“忙”可谓道出了社会生活的特点。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人们,个个都在忙。联系考生本人,三点一线,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复习。扩展至一个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于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身处“忙”中。可立意为“忙”是中国的主旋律,“忙”是中国的风采,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各种各样的人忙碌的舞台。也可以多方设问,展开对“忙的前提”或“忙的价值”之类的思考。在人们忙碌的身影中,挂在他们脸上的似乎永远是疲惫、无奈与失落,“忙”难道真的是他们所追求的吗?因为“忙”,家庭的纽带作用削弱了,亲情冷淡了,健康质量在下降,“过劳死”时有发生……可以指陈现实中的种种不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当然,还可以倡导辩证地看待“忙”,阐述“忙,先得把目标明确”,不要忙得没头绪,而要为了明确的目标去奋斗;或者谈“忙”也要适度,不能忙过了头,使自己为“忙”所累,被“忙”异化。
2.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2008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
“他们”是一个抽象字眼,构思行文时,贵在虚题实写,联系实际,拓展想象,赋予“他们”以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首先要给“他们”定位。“他们”是谁?“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考生本人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写好本文的前提。比如可以写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勤奋、坚强、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告诫自己,要珍惜我们的优越条件,要热爱生活,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写记叙文,就应该通过典型事例,重点表现你所确定的“他们”的典型性格,表现“他们”的独特情感,通过写“他们”的故事,来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写议论文,就应该通过你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了解到的“他们”的表现、“他们”的情操、“他们”的行事风格,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借鉴,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对我们个人、社会、国家有什么意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通过恰当的方式写出来,就是符合要求的。命题者意在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下列满分作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而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3.2008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目:不要轻易说“不”。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题目为虚题,构思行文要化虚为写,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素材运用上结合现实,借鲜活的材料点评时事,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增强文章的时代感现实意义。学生可以联想到用2008初的南方雪灾和5·12汶川地震的材料阐述不要轻言放弃、选择逃避的观点;还可以借此折射出对教育、传统、文化交流等领域的思考。如,时下的考生多为“80后”甚至“90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非常自我,习惯于不经思考就否定掉许多东西”。他们常常对父母、师长的教育说“不”,对英雄人物说“不”,对传统文化说“不”等。文章主旨可以是:“面对父母、老师的教育,不要轻易说“说‘不’”,“面对传统文化,不要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说‘不’之前,要深思熟虑分清对象,注意时间、场合,掌握正确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