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1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12.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3.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1)“日有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14.“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15.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16.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17.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18.“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19.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20.阅读本段,回答问题。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是可谓善学者矣。
(3)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③言和而色夷。④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6)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
(7)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8)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
(9)本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0)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1)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1. 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22.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3.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24.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6.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 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27.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8.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29.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30.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