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

    06-21 10:50:39    浏览次数: 907次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下载,http://www.deyou8.com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

②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③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文章当中有很多好句子,可让学生仿写,来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教学目标: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传达的复杂感受。

教学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雷特》

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面对生命的十字路口的时候,你会如何抉择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许能给我们启发。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

给学生印发这篇文章,学生默读之后,谈谈感受。

通过读这篇800字的短文,学生能对作者和“母亲”当时的状况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也能更快地把心沉静下来,进入文章的氛围中。

(课前安排好,让学生充分准备,力争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中)

1.作者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用原文回答:“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成了作者情感的寄托,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2.作者看到了怎样的地坛?(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关描写,朗读并概括出地坛的特点。)

在作者的眼中,一方面,地坛是荒芜、古旧的,“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第3段)

另一方面,地坛中的生命依然顽强。“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第三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第5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第7段)地坛向作者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作者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人教版)(1)》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deyou8.com网]www.deyou8.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地坛的特点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第5段),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3.作者眼中的地坛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同一景物在同一人眼中也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是因为他看景物时的心态不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荒芜”是因为当时作者正遭受沉重的打击,健全的身体没有了,“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第5段)作者一下子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心情极为悲观失落,《秋天的怀念》里也写他那时脾气极为暴躁。这样无论如何眼前都不可能有美景、有生机。后来,随着时间的过去,思考的深入,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园中景物对他的心灵也有启发:地坛也有创伤,地坛昔日有何等的荣华,连皇帝每年都去祭拜!现在无人关注,而且还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静、安详的呆在那里。这能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

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4.作者在这个古园里主要思考了什么问题?他找到答案了吗?

作者主要思考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出生?②为什么要活着?(关于死亡)③应该怎么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