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综合辅导2017年3月长沙地区四县(市)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2017年3月长沙地区四县(市)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07-01 01:42:46    浏览次数: 732次    栏目: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语文综合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2017年3月长沙地区四县(市)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B.文章是时代的反映,所以文章的总体水准要由一个时代而定。
C.文学大家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但也只能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才能发挥出他的作用。
D.文学大家的影响之大,可以打破“汉唐的文章只能是在汉唐,明清的文章只能是在明清”的定律。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卢承庆,字予余,幽州涿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崇德尚俭,少袭爵。贞观初,为泰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拜刑部尚书,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不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李笠翁曰:“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几有自通贿赂而易下考为中、中考为上者,皆曰:“我欲为卢承庆耳。”是知公者即私之门,利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李渔《笠翁别集》)
1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高祖雅故 稚故:故交,旧交
B.承庆美仪矩。 仪矩:仪表态度
C.引据该详     该详:应该详细
D.承庆重其雅量 雅量:宽洪的气度
1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B.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其人容色自若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D.卢承庆之屡易判语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卢承庆“博学而才”和“崇德尚俭”的一组是
A.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洋。   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
B.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        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C.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      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
D.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       坐调非法,免。
14、下列对两段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卢承庆在考核官员时,多次改判督漕运官员的考核结论,是出于爱惜人才,这一点李渔和《新唐书》的作者的认识是一致的。
B.《新唐书》选段主要叙写了卢承庆“奏军事”、“叙户版”、“辞五品选”、“诫子”、“校百官”等事件,表现了卢承庆博学善言的才识和谦逊、俭约、怜才的品行。
C.李渔认为卢承庆更改考核评语的做法不可效法,否则会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并借此说明前人定下的规矩不能随便突破、更改,这就说明李渔的思想是保守的。
D.《新唐书》选段对卢承庆是高度肯定的,而李渔则更加辩证,以其“屡易判语”的事启示后人做事必须按照法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即使好心也可能成为弊端。
第Ⅱ卷(共108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四、(18分)
1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3分)
译文:
(2)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译文:
(3)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4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__。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流浪的河流  昊林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的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花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下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的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是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地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切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