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徐志摩诗歌欣赏

徐志摩诗歌欣赏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616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徐志摩诗歌欣赏,
什么愿望?” 
    这首诗很短,却极富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得以实现与诗人选择了一个恰到好处的 
抒情视角有直接关系。在本诗中,诗人把“生活”比喻成“甬道”,然后以这一意象为 
出发点,把各种丰富的人生经验浓缩为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陷入”——“挣扎”: 
——“消灭”揭示着主体不断的努力;而“毒蛇”、“冷壁”、“妖魔”、“天光”等 
等意象则是具体揭示“甬道”的特征,这些意象独立看并无更深的意义,但在“生活” 
如“甬道”这一大背景下组合起来,强化了“生活”的否定性性质。诗虽小,却如七宝 
楼台,层层叠叠,构成一个完整的精美的艺术世界。 
    我们应该突破语义层,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和痛苦的诗人心心相印。 
    面对生活的种种丑恶与黑暗,诗人拒绝了同流合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其中挣扎; 
挣扎就是抗争,挣扎需要力量和勇气,而面对强大的不讲完善与美的对手的挣扎命中注 
定是要失败的,因此,这种挣扎除了需要与对手抗争的力量和勇气之外,还必须面对来 
自自己精神世界的对前途的绝望的挑战;这正如深夜在长河中行船,要想战胜各种激流 
险滩,首要的是航行者心中要有一片光明和期待。这首诗正是诗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时对 
经验世界与人生的反省,是对生活真谛的追问。然而诗人自我追问的结论却是不仅对世 
界,而且对自己既定追求的绝望,这样产生影响的不是发现了世界的丑恶,而是发现了 
自己生活的无意义,于是诗人在最后才说:“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 
什么愿望?”最可悲的就是这样的结局:个人主动放弃生活。放弃的痛苦当然从反面却 
证着对生活的热烈期待,但这种对生活的最热烈的挚爱却导致对生活的根本否定,生命 
的逻辑真是不可思议。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最好剖析还是诗人自己的话:“人的最大悲剧 
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谬骗你自己:骗不到底的时候,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痛苦。” 
(《自剖》)这首诗的好处不在于对社会的批判;作为心灵的艺术,其感人之处在于它 
昭示了生命的艰难、选择的艰难。 
    徐志摩是一位飘然来又飘然去的诗人(《再别康桥》),似乎潇洒浪漫,实际上他 
承受着太多的心灵重荷。在这首诗中,他对生活和人生给予了否定性的评价,事实上他 
并没有抛弃生活,而命运却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是,诗人的诗久经风雨却还活着, 
它用艺术的美好启示我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残破 
    一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 
      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 
       小巷里奔跑: 
     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 
     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 
     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二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 
     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 
      也不饶恕我的肢体: 
    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 
    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 
    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三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www.deyou8.com
 
    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 
       焦枯的落魄的树木 
      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 
      比着绝望的姿势, 
    正如我要在残破的意识里 
    重兴起一个残破的天地。 

    四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闭上眼回望到过去的云烟; 
    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 
     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 
    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 
    我有的只是些残破的呼吸, 
     如同封锁在壁椽间的群鼠 
    追逐着,追求着黑暗与虚无!   
*******************************  
  ①写于1931年3月,初载 
    1931年4月《现代学生》 
    第1卷第6期,署名徐志摩, 
    后收入《猛虎集》。 
  **************************** 
     诗评: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诗人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而机毁人亡。诗人正值 
英年,非正常的辞世,可以说他的人生是残破的;回过头来看,他死之前几个月发表的 
诗作《残破》恰成了他自己人生的谶语。诗人人生的残破,不仅指在世时间的短暂及辞 
世之突然与意外,其实诗人在世时感觉更多的是生之艰难;《残破》正是诗人的长歌当 
哭。 
    全诗由四小节组成。每一节的开始都重复着同一句诗:“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它是全诗诗境的起点,一开始就在读者心头引起了冷峻扑面的感觉,并且通过多次重现, 
强化了读者的这种感觉,它就象一首宏伟乐章中悲怆的主弦律。它描述了一个直观的画 
面:天与地被笼罩在一片灰暗里面,夜深人寂,一个人没有如常人那样睡觉,不是与好 
友作彻夜畅谈,更不是欣赏音乐,而是孤独地坐着。这种反常便刺激着读者的想象力: 
别的人都是在睡梦中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黑暗、寒冷、凄惨甚至恐怖的漫漫长夜,而他却 
坐着,他肯定是因为什么不顺心的事而长夜难眠,而长夜难眠不仅不能消解或逃离不顺 
心,反而使他感受到常人看不到的夜的阴暗与恐惧,于是他自然而然多了一份对生活和 
人生的反省和思索。显然,作为一首抒情诗,就不能把这个画面理解为写实;既然它已 
经作为诗句进入全诗的总体结构中,进入了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它便增殖了审美效应, 
它必然具有象喻意义。黑夜具有双重意义,一个是坐着的自然时间,一个是生存的人文 
时间,后者的意义是以前者为基础生发出来的。这样,环境与人,夜与坐者便构成了一 
对矛盾关系。诗句强调了夜之深,这表明夜的力量之强大,而人采取了一种超乎寻常的 
姿态,则表明主体的挣扎与反抗。第一句诗在全诗中屡次复观,就是把环境与人的冲突 
加以展开,从而可以表明这一冲突的不可调和性、尖锐性。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小巷里奔跑。”作者为了加强 
夜的质感,用描写的笔调对夜进行铺展。明亮的月光让人心旷神怡,可这里的月亮是不 
圆的,残缺的,光线是隐约而灰暗的,在朦胧中生命被阻止了活动,只有风在呜呜地追 
逐着,充满了大街和小巷,传布着荒凉和恐惧。生存环境的险恶激起了“坐者”对生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