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徐志摩诗歌欣赏

徐志摩诗歌欣赏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616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徐志摩诗歌欣赏,
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诗人?自由的信徒?泛神论者?),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 
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于是带走了春天,带走了火焰,也带走了热情。 
    这首诗意不尽于言终。如果我们鉴品的触角仅仅满足于诗的表象,那我们将一无所 
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这首诗的深层结构,或如黑格尔所言,寻找它的“暗寓意” 
(《美学》第二卷,13页)。在这个意义上说,《黄鹂》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篇类寓言; 
或曰,一首象征的诗。 
    指出徐志摩诗中象征手法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他的诗艺不无裨益。因为诗人对于 
各种“主义”腹诽甚多。早在1922年的《艺术与人生》一文中,他就批评中国新诗表面 
上是现实主义,骨子里却是根本的非现实性;此外还有毫不自然的自然主义,以及成功 
地发明了没有意义的象征的象征主义。其结果是虽然达到了什么主义,却没有人再敢称 
它为诗了。在后来写就的《“新月”的态度》(1928)中,他又对当时文坛上的13个派 
别大举讨伐之师。然而腹诽归腹诽,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他还是兼收并蓄,广征博引, 
真正“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做”(《诗刊弁言》)。所以他的诗并非千人一面, 
一律采取单调的直线抒情法,而是尽可能地运用各种风格和手法,以达到最完美的艺术 
效果。《黄鹂》中象征的运用,便是一个明证。 
    指出《黄鹂》是一首象征的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 
指。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漫漶不清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甚至在诗中我们也可以 
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首先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 
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这首诗的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作为 
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 
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不过“我们”作为群体性的存在,至少明确了一件事,即: 
“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其次,诗中两次出现的“象是春光,火焰, 
象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 
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韶光易逝,青春不 
回,爱情并非不朽的,等等。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 
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来分析。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 
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 
炼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 
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 
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 
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



www.deyou8.com
消极而颓废。他感染上哈代的悲 
观主义情绪,“托着一肩思想的重负,/早晚都不得放手”(《哈代》)正是他彼时心 
情的写照。人们总以为徐志摩活得潇洒,死得超脱,蔡元培的挽联上就写着: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 
    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东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 
    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可又有谁知道诗人心中的滋味呢?由是观,我认为“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 
的“爱、自由,美”的理想;而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 
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有人认为“黄鹂”的形象是雪莱的“云雀”形象的再现。若果此说成立,那么我想 
也是反其意而用之。《云雀》中那种张扬挺拔的热情在《黄鹂》中已经欲觅无痕了。 
                                                      
生活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
    五月二十九日     
  ①写于1928年5月29日, 
    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 
    月刊第2卷和3号,署名志摩, 
    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
     诗评: 
    好的诗都是用真诚和生命写就的。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是悲剧性的, 
或苦难的人生经历或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美不仅是作家艰苦劳动的结果,也 
是以作者在生活中的坎坷、甚至牺牲为代价的。《生活》可以说是这样的作品。 
    《生活》是一曲“行路难”。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诗人在全诗一开始便以蓄 
愤已久的态度点题“生活”。作者避免了形象化的直观性的话语,直接采用感情色彩非 
常明显而强烈的形容词对“生活”的特征进行揭示,足见诗人对“生活”的不满甚至仇 
恨。社会本来应该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广阔舞台,现在却被剥夺了各种美好的方面, 
简化成也就是丑化为“一条甬道”。不仅狭窄,而且阴沉、黑暗,一点光明和希望都没 
有,更甚者是它还象“毒蛇似的蜿蜒”曲折、险恶、恐惧。 
    然而更可悲的是人无法逃避这种“生活”。生活总是个人的具体经历,人只要活着, 
就必须过“生活”;现在“生活”成了“一条甬道”,人便无可选择地被扶持在这条绝 
望线中经受痛苦绝望的煎熬:“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前方”是什么呢?诗人写 
道:“手扪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几句诗仍 
然扣着“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这一总的意象,但是却把“甬道”中的感受具体化了。 
在这条甬道中没有温情、正直、关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扶壁而行,感受到的是 
冷壁和冷壁上的粘潮;这里没有空气,没有出路,没有自主的权利,象在妖魔的脏腑内



www.deyou8.com
 
令人窒息,并有时刻被妖魔消化掉的危险;这里没有光明,一切丑恶在这里滋生、繁衍, 
美好和生命与黑暗无缘,而丑恶总是与黑暗结伴而行。对人的摧残,身体上的重荷与艰 
难还是其次的,气氛的恐怖以及信仰的毁灭、前途的绝望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人的精神; 
最后两句诗正揭示了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