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勾践灭吴》教学思考

《勾践灭吴》教学思考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290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勾践灭吴》教学思考,

《勾践灭吴》教学思考

江苏   丁一

考试时文言文得分总是分数距离较为悬殊的一块。本次语文期中教学检测中,我发现文言文选择题成绩还是能令人满意的。如何教好文言文,我觉得实施文言文整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消化与吸收。对于实施文言文整体教学,我是这样想与做的:

一、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构想与尝试

我所说的文言文整体阅读是指在课堂组织阅读教学时观照的对象主要是文章的整体,即把文章视为一个格式塔,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作整体的把握,而不是肢解式的机械分析和知识性分析,也不是简单的咬文嚼字的串讲。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着眼于“整体”,即整体的初步感知,再借助“整体”的“完形”去鸟瞰“部分”,把握关键的词语和语句;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着力于“整合”,形成对文本内蕴的深层理解。

下面我以《勾践灭吴》一文的教学来说明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

1、  请学生利用已掌握和觅得的信息介绍和解说课题。这是题解,初步了解课文的整体信息。2、     在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这是语感训练)的基础上,请学生回答练习一的三个问题。

这是让学生通过文章的脉络,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文本的情景(这是文感训练)。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就初步掌握了。练习一的设计基本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思路既然是作者结构文章的关键,自然也是我们引领学生理解文章的枢纽。

3、  请学生归纳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说说它们在整体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这样概括各段段意:①、大夫种论求谋臣。②、勾践的内政外交政策。③、勾践休养生息富民强国的措施。④、勾践战前动员。⑤、勾践灭吴。这个概括内容基本到位了,但作为整篇文章,作为一个格式塔(完形),整体的结构思路没有得到体现。比如第一段的概括“大夫种论求谋臣”,在人物上就游离了整体,文章是“勾践”灭吴,贯穿全文的主要人物应是勾践。我们要求学生再读,强调注意把握整体思路,概括的语言也尽可能简洁些、整齐些。经过几次讨论切磋,最后概括成:①、求贤(抓住了主要人物勾践和主要事件“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及“执其手而与之谋”)。②、求变(抓住了“寡人请更”一句)。③、求强(认为休养生息的五条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壮大越国)。④、求战(认为既是国人请战,也是勾践欲擒故纵的巧妙的求战方法,表明了卧薪尝胆后的勾践在政治上的成熟)。⑤、灭吴。这个概括,基本上反映了整篇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内容,而且揭示了各个部分在文章整体系统中显现出来的意义和作用。

在讨论各段在整体中的意义和作用时,同学们看到了从求贤、求变、求强、求战到灭吴,不只是展现了灭吴的过程,而且塑造了勾践这一艺术形象;不只是有声有色地展现了人物鲜明生动的性格,而且揭示了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是由复述性理解向解释性理解的能力提升,是对文本的整体解释,也是对文本各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解释。

4、  请学生自由交流,相互献疑、析疑、答疑,立足篇章语境去感知关键的语义。

有同学提出《勾践灭吴》第三段中:“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中的“政”课文注释似乎不通。我们看到课文注释17释为通“征”,意思是征税。一般将此句译为:“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显然,译文也将“政”译为赋税。问题来了,看这一段末尾:“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意思是“国家连续十年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很明显,勾践为休养生息十年不向百姓收取赋税,那么把“三年释其政”说成是“减免三年的赋税”又从何说起?十年都免了,还用说三年?三个月?所以,课文将“政”释为“征税”恐怕有误。学生讨论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古代,赋和税是有区别的。税一般指田税;赋则一般指出人力、牛、马、车等以供军用。征,可以是征税,也可以是征赋。这里的“政”,他们认为应该是指“征赋”。所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应该是指:“这家当家的死了,就免了这家三年的劳役。”这样上下文就不会有“争着”免税的尴尬出现了。

5、  请学生语译全文,评价勾践。

学生评价:

勾践当时一方面要休养生息,给老百姓一些实惠,另一方面更要富国强兵,要“备战、备荒、为灭吴”。“三年释其政”、“三月释其政”的背后正是为备战灭吴,文章塑造了一个不忘国耻、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机智圆熟的政治家形象。



www.deyou8.com

二、实施文言文整体教学的优越性

我以为实施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有以下的优越性:

(一)整体阅读不会造成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只会对正确理解语义提供背景,有助于语义的理解。

开始我担心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会导致学生对文言语词、语句的理解发生问题,尝试下来我们认为整体阅读不会造成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因为除了有详细的注解、课后的练习做支撑外,整体观照有时会让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对语义把握变得更加精确,如学生对《勾践灭吴》第三段中“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中的“政”字的辨析。

(二)从教学实践看,整体阅读有助于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从再现性理解转向重建性理解,从诠释性理解转向创造性理解。

继续前面的例子:在整体观照的背景下,同学们发现和解决“三年释其政”中的“政的”注解和译文的问题,但这还停留在知觉的层面,只是对文章表层语义的诠释,缺少对文本的深刻品味和体验,缺少文化的、情感的、义理的收获。我让学生对上面的例子再体悟和审视,请学生评价人物:这时他们很容易看到勾践当时一方面要休养生息,给老百姓一些实惠,另一方面更要富国强兵,要“备战、备荒、为灭吴”。“三年释其政”、“三月释其政”的背后正是为备战灭吴,刻画出一个不忘国耻、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机智圆熟的政治家形象。这个评价体现了学生对文本语言信息的深层理解,体现了文本语言信息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的有机结合,是学生对文章深层内蕴的理解。阅读的深层理解既是认识活动又是情感活动,这种深层理解有很强的创造性,它动用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用来和人物对话并以主动的创造性想象和联想来消除文本中的不定点、充实空白点。可以说深层理解已经超越了对文本“原意”的追索和还原,是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这时,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形象与思想均已达到了整合状态。这样整体阅读使学生完成了在认知图式、人格养成和情感体验上的重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