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谏太宗十思疏》——忠言正谏

《谏太宗十思疏》——忠言正谏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457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谏太宗十思疏》——忠言正谏,

     既征辅佐唐太宗17年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正如唐太宗 自己所讲的那样:“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征犯颜切谏, 每不许我为非。”“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 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说,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 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魏征进谏的 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魏征认为“君臣同心,为治国之要”。在这方面,他曾提出 过两条直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即“上无信,则无以使下;下无信,则 无以事上”。再一条就是“兼附则明,偏信则暗”。
     贞观二年(628年)春,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会明,怎样 做就会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前,尧南能详细 询问民间疾苦,所以才能了解到有苗的罪恶行径;舜帝能眼观四 面,耳听四方,共工、鲧、罐兜才未能掩匿自己的罪过;秦二世偏信 赵高,造成望夷宫的灾祸;梁武帝偏信朱异,招来台城的羞辱;隋场 带偏信虞世基,导致彭城阁的兵变。所以说,君主善于听取各方面 的意见,亲贵大臣就无法遮蔽耳目阻塞言路,就能了解到下面的情 况。”唐太宗听后连声叫好。
     贞观六年,有人告发魏征偏袒他的亲属,唐太宗派温彦博去调 查,纯属虚妄。太宗让温彦博转告魏征说:“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 就是说,为了避免嫌疑,表面上应当有所表示。有一天,魏征在朝堂 上对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体,彼此应该是竭诚相待,如果互相间 都只注意留下形迹,国家的兴亡就难以预料了。”接着魏征又说: “我很庆幸能为陛下做事,但愿陛下能让我做一个良臣,而不做忠 臣。”唐太宗问:“忠、良有什么区别吗?”魏征回答说:“后稷、契、皋、 陶,他们与君主齐心合力,共享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逢、比 干犯颜直谏,身死国亡,空有其名,这就是所说的忠臣,两者差别太 大了。”太宗深受感动。
     贞观十四年十二月,魏征写给唐太宗的《论治道疏冲说:“我 听说,国君是人的首脑,臣子便是人的四肢,首脑与四肢协调同心,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倘若有的器官不俱备,就 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首脑虽处于至尊重要的地位,必须借助四肢才能成为整体。国君虽明察通晓,一定要借助臣子的辅 佐,才能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第二,在择官用人方面,魏征提出的名言有“知人善任”、“才行 兼备”、“不令自举”、“进君子,退小人”、“进六正,退六邪’等等。他 向唐太宗提出“才行俱兼,始可任用”的用人方针,无疑对“贞观之 治”是起了决定性作用。魏征让唐太宗选拔人才时“审访其行”、“察 其善恶”、“知其善,然后用之”的政策,到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贞观六年十二月,唐太宗对魏征说:“因官职而选择人才,不能 轻率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就会招来众多的君子,任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就会竞相进身。”魏征接着说:“确实是这样的,天下还没有 平定时,对一个人来说,主要看他的才能,不必要去注重考察他的德行,但是,动乱平定以后,不是德才兼备的人,就不能使用。”太宗 点头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贞观十一年,魏征向太宗上书说:“臣听说做国君的人,要重视 喜爱好人好事,厌恶坏人坏事,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明显地喜爱好 人好事,君子就能进用,公开地厌恶坏人坏事,小人就会退避。亲近 君子,朝廷就不会出现不良的政令;疏远小人,听取意见就不会们 私邪曲。小人并不是没有一点小优点,君子并不是没有一点怕 错。君子的小过错,大约是像白玉上的小斑点,小人的小优点,就位是钝刀割一下的效果。钝刀割一下,技术高超的工匠并不重视它, 因为小优点不能够掩饰众多的邪恶;白玉的小斑点,精明的商人是 不会扔掉它,因为小斑点不会影响白玉的整个美质。如果把喜爱小人的优点,说成是喜爱好人好事,把厌恶君子的小错误,说成是厌 恶坏人坏事,那就会认为臭蒿、香兰气味一样,白玉和石头没有差别,这就是屈原之所以沉江而死,卞和之所以抱着玉哭出血来的原 因。已经知道白玉和石头的区别,又能分辨臭蒿和香兰的气味,但是喜爱好人好事却不能提拔重用好人,厌恶坏人坏事却不能疏远 小人,这就是春秋时郭国之所以灭亡,卫国大夫史鱼所以有遗恨的 原因。”
     唐太完毕竟是封建帝王,虽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君臣之 间的关系,但仍不可能根本放弃对臣下志在驾驭的心理。他一面对 大臣委以重任,表现得十分亲近;另一方面却利用佞臣监视大臣。 贞观初年的权万纪、李仁发就是比较出名的佞臣酷吏。因为他们的 欺上瞒下和“检举”,致使一些大臣枉受指责,就连房玄龄、张亮这 样的著名大臣也曾受到诬告。贞观五年秋,魏征向唐太宗很严肃地 指出;“权万纪这些小人,不知道治国的大体,把告发别人当作正 直,把进谗言当作忠诚、陛下并不是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使大臣 们无法忍受,只是利用他们说话无所忌讳,想拿这种办法警戒大 臣。然而,权万绍这些人,依仗皇恩,肆无忌惮地施展好计,他们所 检举的人,都不是真正有罪。陛下即使不能选用良臣去激励正气, 也不能亲呢小人来损害自己的形象。”太家听后,默不作声,只是赐 给魏征五百匹绢帛,显然是默认了这一事实。后来,权万纪一伙的 罪行暴露了,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国自古用才之道就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魏征更是深明 此理。贞观十四年,魏征上疏太宗说:“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治之道也,令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 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致治,其可得平!若任以 大官,求其细过,刀笔之吏,顺旨成风,舞文弄法,曲成其罪。自陈 也,则以为心不服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进退维谷,莫能自 明,则苟求免祸,矫伪成俗矣。”
     总之,在用人方面,魏征主张“回其才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 用其所长”,让各类人才畅其所用,各得其所,使“智者尽其谋,勇者 尽其力,仁者插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另一方面 对那些“谗佞之徒”、“巧言令色”或“大好巨猾”的“国之蠢贼”以及 “谈臣”、“奸臣”、“谗臣”、“贼臣’等亡国之徒,要坚决摈斥之。他认 为,如果“好善而不甚择人,疾恶而未能远佞”,那么虽“奉三尺之 律,以绳四海之人,欲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对于一些左右摇摆 的中间人物,魏征主张通过说服教育,团结他们一道共事。他的这 些观点,深得唐太宗的赞同。
     第三,魏征认为“为君之道,必存百姓”、“百姓为国家之本”。从 此出发,他相继又提出了“轻用民力”、“轻徭薄赋”的建议。
     魏征自幼饱览精读诸子的经典著作,溶儒、释、道各家思想为 一体,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他影响很深,而且他饱经战乱艰辛,深深 地认识到要建立一个强大国家,首先要看到民众的力量。只有先安定民心,减轻人民负担,让人民休养生息,缓和阶级矛盾,才能换取人心,立国安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为鉴,在他的《谏太宗十思疏》里就阐述出他的民本 思想。他引用苟况的“载舟覆舟”形象地说明了君王与民的关系如船和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汪洋大海,如果君主 能顺民心,合民意,就能稳固自己的统治。反之,逆人民利益而行就 会被人民的汪洋大海所吞没。之后,魏征在幼谏太宗的《十渐不克 终疏》的秦文中,又重申了他的这种认识,前三条就是:“一、不扰百 姓,不图享受;二、珍惜民力,怜悯民苦;三、力求克己,有利于民。” 魏征作为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这些 明确的主张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贞观初年,皇帝曾下令征兵,封德彝上书说:“中男虽不足十八 岁,其中身体强壮的,我看也可以一并征用。”太宗表示同意,并下发了敕令。对这件事,魏征坚决反对,不肯签署,这样往返了四次。 唐太宗大怒,责问魏征说:“中男中身体强壮的,都是那些奸民隐瞒 年龄想逃避兵役,征召他们有什么不对,你为啥这样固执?”魏征回 答说:“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征召身体健壮的成 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训练,就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征用年龄不 够的人凑虚数呢!你还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使臣下和百姓都没 有欺诈行为,眼下你即位还没有多久,就已经失信多次了。’清太宗 吃惊地问:“我怎么失信了?”魏征回答说:“你刚即位时,就下诏说, 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可是,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 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照收不误。陛下初为秦王而今为天子,秦 王府的财物不是官家财物又是什么呢?你还说,关中地区免收三年 租调,关外地区免除摇役一年。不长时间,你又下令说,已纳税和已 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结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 回。这样,百姓怎能没有怨言。今天,既征收租调,又指派兵员,还 说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J”唐太宗听后高兴地说:“以前我还觉 得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确 实是句句切中要害。朝廷的政令不讲信用,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 家怎么能治理好呢?我的过失实在不浅啊!”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