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读《伊索寓言》——《读〈伊索寓言〉》读读议议

读《伊索寓言》——《读〈伊索寓言〉》读读议议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252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读《伊索寓言》——《读〈伊索寓言〉》读读议议,
    如果列表分述仍嫌约略而空泛,我们不妨专门解剖“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稍作详细的说明:

 

  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这里有两点提请注意:一、推测作者的用意。一半以上文字不是述古而是论今,好像并不想推敲故事的寓意之确当、深浅与否,寓意与故事之间关联恰当与否,而是用心于新寓意的导引、产生,批判现实社会不合理现象,对比大作家的前生死后,一大批文人始而冷落他,继而拥聚、寄生于他身上,前倨后恭,厚颜无耻,其中隐藏着作者的愤然之情。二、推究文章的逻辑。作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讥剌促织转而变为讥剌蚂蚁,由讥剌昆虫转而变为讥刺现实中人,就是说原故事与新寓意之间“落差”甚大,跳了好几跳,只剩下一些“皮毛”上的关联了,在学理、文理上不很贯通,但作者不加理会,或许是有意为之,此其人乃学问大家,何至于做文章连逻辑条理都呈现窘迫、疏漏的呢?还是想着借古代寓言发讥时之论罢了。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钱氏之文是在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然而这种推断、解析主要是在“文本”的层面上进行,寻求的是文章“本有之义”,即使说“推测作者的用意”,也是以“文本”为基础,还缺少某种有深度的、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探讨,即通过“知人论世”揣摩作者的当初命意。

 

  本文收于钱钟书的第一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个集子于1941年出版。正是现代散文的转型期,抗日战火正为炽烈,散文创作更多地关心社会大众生活,抒情小品告退而严肃杂文方滋,大多数散文作家都涉猎杂文,出现一批“骁勇善战”的进步派杂文作家,如聂绀弩、秦似、夏衍、唐táo、巴人等。他们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极其彻底,冷嘲热讽,含沙射影,锋芒或直或隐地向着专制制度和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这种文风在今人看来是多么稀有、陌生和珍贵,但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钱钟书于1935年出国留学,1938年回国,回国时还不足三十岁。文坛上散文流派格局已经形成。其生年也晚,其归来也晚,不介入这派那派,当然他也不以散文创作名世,仅凭一《写在人生边上》小册子并不能加入“著名散文大家”行列。不过他的散文也自有特点,即以学理、见识、机趣见长,独标一格。受时代潮流影响,也有不少锋芒闪现,汪洋恣肆,议论纵横,在豪气、儒雅气、谐谑气中,隐然有些火气、锐气、不平之气,以至有人说他骂人太“尖刻”。 当然还不至于太“尖刻”。钱氏散文的批判精神不能与鲁迅杂文和聂绀弩等的杂文相提并论,即没有那种彻底性、直接性和不可向迩的威力,他是从一个人主义文化人士的立场、观点出发来观察社会,发表言论的,所揭批者以文化界人事居多。《写在人生边上》的散文集不乏此类篇页,除《读<伊索寓言>》外,还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谈教训》《论文人》等,而以《读<伊索寓言>》批判面最为广泛。若以《读<伊索寓言>》等作品来看钱氏散文的创作倾向,是介于进步派与自由派之间的,既有一部分进步派文体的内在蕴涵(关注社会人生问题),又有不少自由派的外在风格(知识化、趣味化);将进步派的尖刻和自由派的机智幽默调而合之、杂而糅之。如果脱去自由派的外衣,便直露出进步派锋芒,那将不是钱钟书本人;如果抽掉进步派的筋骨,完全透出自由派的立场,那也不是钱钟书本人。

 

  且看《写在人生边上》的旧序,透露出作家的这种姿态与神情:“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从“业余消遣者”“ 随便和从容”“ 不慌不忙”等字眼可见作者悠游、闲散的心态和人生取向。又说:“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自己承认“说话过火”,可见文章中有不少刺人的锋芒。

 

  明乎此,可知《读<伊索寓言>》既骂人,骂得“恶狠狠”,又回避“骂人”的恶名,骂得婉转、巧妙,以至于时隔几十年后读者感到不知所云,“寻坠绪于茫然”。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