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读《伊索寓言》——《读〈伊索寓言〉》读读议议

读《伊索寓言》——《读〈伊索寓言〉》读读议议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252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读《伊索寓言》——《读〈伊索寓言〉》读读议议,

  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是一篇厚重而奇妙的文章,涉及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蕴涵的思想深刻尖锐,即使是治学多年的学者也难准确把握,更不要说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了。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遵照课本规定的学习目标“探讨中心意思”、“理解难句含义”,先探讨,后理解,不要涉及过广过深。
    2、尽量利用他人的研究资料和钱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学习思考,以求按图索骥,较真切的把握课文的思想。
    具体的学习过程,建议如下:
   一、学习课本44页对作者的介绍,同时点击
作者背景,较广泛的参考网络资料对作者的评价,力争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二、初读课文后,学习
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刘真福先生的文章

《学者骂人尽谐谑——《读<伊索寓言>》主题探析》,特别注意:1、他对作品主题的三种设想以及他赞成的那种观点的合理性。2、利用他列出的表格内容,弄懂钱先生批评九个原故事的真实目的,想一想:钱先生讽刺的现象,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三、点击 扩展阅读,阅读钱先生的《魔鬼夜访钱中书先生》等散文,研究探讨:钱先生在不同的文章中讽刺了哪些相同的社会现象?
  四、在掌握课文中心意思之后,再理解课文中下列难句的含义:
  1、
  2、
  3、
  4、
  5、
 

附:

 

学者骂人尽谐谑

 

                  ——《读<伊索寓言>》主题探析

 

                    人教社中学语文室 刘真福

 

  这是一篇厚重而奇妙的文章。

 

  说它厚重,首先是所涉面广,有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微观剖析(首段),有对人类历史的宏观了望(第二段),有对《伊索寓言》思想内容的发挥借用(文章主体),有对现实社会的嘲讽、批判(末段),这些丰广意蕴看似信手拈来随意合成,其实非博学多识者难为之;其次是思想敏锐深刻,对人情世故具有洞明与练达,具有穿透力、反拨力,比如三言两语道出了“信而好古”的新历史观,轻巧地从流传千古的寓言中挑出“谬误”,比如对于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人群扪毛辨骨,看穿本相。这种丰广而深刻的见识竟然来自一个三十岁上下的青年学者!

 

  说它奇妙,就文章本身而言,思路奇崛,生面别开,借古寓言传新意,化腐朽为神奇;就阅读效果而言,多重意味,似是而非,亦庄亦谐,藏头护尾,把捉不定。

 

  但是,一句“厚重而奇妙”还不足以准确传达文章最重要的精髓。本文的写作初衷是什么,或者说本文主题是什么?奇文共欣赏,人人说心得,简单思考者直思无碍,顺着作者说的“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去思考,认为本文意在批评《伊索寓言》,如此一来文章变浅变白了;谨慎思考者让文章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给绕住了,迷惑不解,避难就易,认为文章的意义就是蕴涵着真理的“佯谬”和统一的矛盾“不谐”,充满理趣,使人启神益智,如此一来文章变深变玄乎了。按照前者的逻辑,作者是以社会批判家姿态出现,但矛头指向遥远的外国古代寓言,犹如堂吉诃德与大风车作战,所作所为实在让人费解;按照后者的逻辑,作者是以滑稽者面目出现,但纯以文字游戏宣示受众,犹如小孩子向众多成人出智力测验题,所作所为同样让人费解。

 

  如此这般,我敢说都没读懂这篇文章。那么,写作初衷、真正命意到底是什么?我以为是以批评或批判《伊索寓言》为借口或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现实社会,给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群丑百怪画像。批评《伊索寓言》只是幌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伊索与作者有何关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开启过无数代儿童智慧和心灵的《伊索寓言》竟至于激起作者“无情嘲讽”的愤情?如果不是着眼于批判现实社会,写这种颇有锋芒的文章干什么?再说,文章主体的九个原故事与作者所发议论跳跃非常大,在逻辑上、学理上并无严格对应关系,似连非连,所勾连者仅是一种机趣,一种依托。所以真实命意还在于表达对现实的感受。循此思路,复察文章各关节,好比驱云散雾,意义逐渐变得明晰起来。下面分别提炼九个故事的本身寓意和作者新赋予的意义: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讽刺现实中人

蝙蝠的故事

刺善变者

随机应变,处处“与众不同”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不自知者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地位沦落仍想“上进”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大家都伪装,你我都一样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有缺点也自视为优点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戒之在贪

富人往往吝啬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诉苦经可免旁人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每一个故事都生发新的寓意,每生发一新寓意都是讥刺某种一社会丑类。所讥刺者,盖有文人、武夫、政客、小市民、医生等,描绘了一幅獐头鼠目的众生相。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