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作文课题案例(高三)

高考作文课题案例(高三)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445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作文课题案例(高三),

 作文课题案例之一
走进经典之作,增加文化内涵
    如果说写作能力综合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扎实、切实而又系统的作文训练设计,则综合反映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进行作文训练应以解决两个问题作为探讨研究的出发点。其一,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何在;其二,学生的作文缺少什么。
   经过调查与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作文难写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大量的写作资料供自己进行选择,写不足800字,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优秀作文相比较,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作文主要有两方面缺陷:其一,不深刻——认识水平低;其二,没有内涵——缺少文化气息。
   收集写作资料最切实的做法莫过于走进课本中的经典之作,其实课本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资料库。随着教育内容的变迁,过去以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个人修养教育演变为以实用科技为主体的技能教育。文学和文化的许多优秀内容,大多数学生没有时间去接触,人的实际用世能力增强了,内心的积淀却相应减少了。面对如此现实,我们何必舍近求远,去收集课外那些自己不熟悉、又不够准确的虚无飘渺的资料呢?
   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最有效的做法莫过于走进经典之作,尤其是走进中国古代文化名流的精神世界;亲其人,爱其文,去感受这些名流博大的情怀,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感受传统思想中蕴涵的大智慧。
   以下是一次作文训练的过程,正是对以上思考和设想的实践活动。
2006年高考四川卷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借鉴范文:四川省满分例文《在问中感悟》
在问中感悟
   如果人生只有匆匆步履,只有随波逐流,忽略了问,那么也许便失去了问中的坚强不屈,问后的清醒释然,人生也许会变得平淡乏味。在问中感悟生命的一波一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昔日这一问惊天地,泣鬼神。一个氓隶之人竟能发出这般气壮山河的呼喊!他不是普通的佣耕之人,终日只知道劳作,从来不会问天问地问自己“为何如此辛苦,如此贫穷”。而他,陈涉,有着鸿鹄之志,他不相信自己只能在贫穷中了此一生,更不相信自己只能跪在天子脚下仰望龙颜!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贵种么?这是强者永不屈服的问。凭借这一问,他竟使整个秦王朝崩溃!
   复驾言兮焉求?
   饮酒赏菊的诗人一边歌唱着“归去来兮”,一边发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长叹。这一问中夹杂着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是苦闷,但更是开拓。虽然没有了昔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的雄心壮志,但诗人通过这一问,坚定了他归隐田园的决心,既然现实无可寻,他便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从此,诗人便不再忧伤,不再怨恨,只是在绿柳与菊香中悠然体会着生命本身的喜悦……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哀愁的林妹妹面对飘零的花瓣问了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何其伤感,何其悲凉。这一问夹杂着她对自己的迷失!天地之大,我却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究竟哪里才是我的容身之地呢?想到这里,她泪落如雨了,在眼泪中她渐渐找到了自我,她应为爱而活!就这样她执着着自己怕爱情,永不放弃,只到泪枯而逝……
   她在问中迷失,然后清醒找到了爱的意义……
   在问中感悟,在平庸度日时,在苦闷迷失时,停下来问自己的心,找到新的支点,重新起程!
借鉴指导:从两方面进行模仿。
   1、结构方面,“首——主体——尾”三部分。
   2、选材方面,主体部分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复驾言兮求?”均出自课文。
借鉴素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人教版)
   1、《诗经•秦风》:“岂曰无衣?……”
   2、屈原《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3、《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4、曹操《短歌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5、乐府民歌《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6、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7、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8、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9、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10、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辛弃疾《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3、欧阳修《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4、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5、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和“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学生优秀习作:                 问问自己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人总是在自我反省中取得进步,在自问自答中寻求解脱。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这样问自己,他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忍而不能舍也。”是啊,他舍不得楚国,舍不得离开养育他的土地。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却遭奸人离间,发配至于江滨。他满腔的怨恨无处发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于是怀石,自投汩罗而死。这一问,使屈原的忠心天地可鉴。
   “丞相祠堂何处寻?”杜甫问道,却看“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走在唐王朝的下坡路上,他低着头,满目都是老百姓的疾苦,他心如刀绞。于是他蘸着老百姓像墨汁般浓黑的血书写着自己的愤慨。他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兼济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梦想终归于破灭。他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而哭,更为老百姓的悲凉凄惨而苦。这一问,使杜甫的爱民之心名垂青史。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自叹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用他溢满忧伤的言语,诠释了他无以名状的痛苦。他怀念“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故国,但却又深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于是他愁啊愁,才会在月黑风高的晚上,独上西楼,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问,使李煜的惆怅之心淋漓尽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自哀自怜道。往日的种种又涌上心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生活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但一伸手,却渐行渐远。她独自守着窗儿,怀念逝去的岁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罢了,罢了,一切都会过去的,怎奈它“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这一问,使她的忧愁之心跃然纸上。
   人总是在问中才能自我反省,才能得到解脱,停下来,问问自己“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问问自己“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让自己的心在问中得到沉淀,得到解脱吧。
   教后反思及努力方向:
   以上的训练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性强,而且写出的作文与以往大有不同之处;这样便增强了学生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信心,同时也对老师设计的作文训练产生了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作文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表述材料缺少文采,运用语言能力差,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难关之一;其二,组织材料不巧妙,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这些都是以后训练的努力方向。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