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三语文学习方法对高考文学类阅读题解题技巧的思考

对高考文学类阅读题解题技巧的思考

    01-12 02:17:32    浏览次数: 426次    栏目:高三语文学习方法

标签:高三语文学习方法大全,http://www.deyou8.com 对高考文学类阅读题解题技巧的思考,

对高考文学类作品阅读题的解题技巧的思考
  

  [关键词]: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作品,解题技巧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现状出发,以近五年的卷Ⅱ高考现代文阅读为例,讨论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从体裁看主要考查以散文为主的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从题目看侧重于文章结构与主旨的考查。鉴于文体特点和命题特点,阐述解答此类阅读题应分三步走,抓六个环节。第一步:整体阅读抓“明主旨,理结构”两个环节;第二步:局部精读抓“题文对应,品味语言”两个环节;第三步:通读全文抓“结合主旨,检验偏差”两个环节。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平均得分率普遍较低。因此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高三语文复习更应侧重分析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探索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纵观近五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有以下特点:从题材看侧重文学类作品的考查,以散文为重点;从题目看侧重于结构与主旨两个方面的考查。也就是说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散文的“形”“神”两方面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针对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对此类阅读题可有以下对策:第一步:整体阅读抓“明主旨,理结构”两个环节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在论述“整体论”时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用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首先必须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文章的脉络,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便心中有底了。散文这一文体显示其主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在文章的最后突现即所谓卒章见其旨;二、通过象征性的事物来体现所谓借景抒情、托物言旨。199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宗璞的《报秋》和200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门》,以及200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林非的《话说知音》都是从把握文章主旨的角度入手命题的。章卒见旨的散文,要把握它的主旨,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应从结尾入手,联系全文明确主旨。1998的《报秋》,文末“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这一句以及兄长寄来的一首词,便是见旨的地方。“时光飞逝,要珍惜时光,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不能虚度时光”,明确了这个主旨,命题中的第28题第2小题:“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就不难回答,是因为“收获季节两手空空”。而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向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很明显可以排除。2001年的《门》,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这样第23题第2小题,:“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需要考生明晓的便是这句话所阐述的人生感悟,也就是文章的主旨。2002年的《话说知音》是以作者自己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明白这一主旨,那么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的问题便迎刃而解:(1)知音越多越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多求更多的新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199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和2000年鲍昌的《长城》这两篇散文的命题角度便是从结构入手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文章的结构就是这一条条的“路”,高考命题者就是抓住这一条条“路”来设计题目的。1999年的《创造宣言》全文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问题。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重点把握第二部分“五个有人说”和“所以”的总分结构。这样,第21题“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答案也就显而易见即“五个有人说”,稍加概括便可得出: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2000年的《长城》全文11个自然段,同样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长城历史的反思和评价。第二部分:对长城现实的评说。第三部分:对长城未来的召唤。了解了文章的行文思路,那么第21题第一小题“这篇散文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从第一部分“三个所以说”就可以概括出答案: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作品的解题过程中,整体阅读,把握全篇主旨这一步较为关键,那些不愿在整体阅读上下一番功夫,而拿到题目急于求成的人,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益。第二步:局部精读抓“题文对应,品味语言”两个环节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如果说阅读的第一个步骤通读全文、明主旨、理结构是抛开题目进行的,那么阅读的第二步必定是围绕题目展开的。题文对应,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划定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或字句,确定答题有效区间,是概括答案的前提。现代文高考阅读试题十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原则,但考生容易患就题目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而孤立理解的毛病。所以在解题时必须加强前后瞻顾的意识。如2002年《话说知音》第22题B项“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解题时若不前瞻后顾往往会选择这一项。从全文内容而言作者的确用较大的篇幅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但不能因篇幅大就作出是“主要内容”的判断,并且联系上下文,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涉及“可求”与“不可求”的内容,所以B项应排除。这一步在现代文阅读解题过程中虽然看似最为简单,但却是现代文阅读解题的关键,直接影响着现代文阅读解题的结果。因此在现代文阅读的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这一良好的阅读习惯。散文除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外,另一个特点便是它的语言。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形象性、简洁性、哲理性、抒情性。它常常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述事、写人、绘景、状物、抒情。因此文学类作品的解题过程中,准确抓关键语句,仔细品味语言,揣摩上下文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在解答过程中便能得心应手,许多题目的答案也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如《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是: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这个答案并不难找,只要在有效区间第2、3、4三节文字中,找好关键句,品味关键词即可。文章第3节文字开头“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顾,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便是这个题目的关键句,“却”表明3、4两节文字正好上下关联构成转折关系,是一处对比关系。领悟了这一点,答案必能准确无误。又如《话说知音》第21题,若要完整准确地答对这一题,就必须在整体阅读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确定有效的区间:从文章的第3、4两节,找关键句,品味关键词。从文章的语言标志第4节的段首“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太艰辛了”这一句中的“更何况”三个字可以推断出前后两段文字在内容上的联系,第4节是从另一方面来“劝慰”俞伯牙。按这样的解题思路,便可以轻松获得答案。第三步通观全文抓“结合主旨,检验偏差”两个环节学生在做理科试题时,通常比较注重检验解题的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实际上做语文试题也应运用检验法修正答案,使其表达更周全、准确。一般情况下随着解答现代文阅读的深入,会对文章特别是文章主旨或中心有更新更深的理解,这时最容易发现答案中的偏差。朱绍禹教授曾言:“对于把握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来说,整体观异常重要,它需要从整体开始,并以整体结束。”①因此现代文阅读必定以整体阅读为终点,解答的最后一步需要在通观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主旨进行。文学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近几年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备受高考的青睐,正是缘于它的文学性,这一点也真正体现了“语文”的“文”,高考作为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已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这个责任。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过程中,综上所述的“分三个步走,抓六个环节”的指导落实,一定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有效地改变现代文阅读得分较低的现状。

对高考文学类阅读题解题技巧的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