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基于作文学困生心理改进作文命题措词尝试

基于作文学困生心理改进作文命题措词尝试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453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基于作文学困生心理改进作文命题措词尝试,

“作文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作文状况异常,对完成习作任务有困难且效果低下,在一个班集体中习作水平处于最低层次,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作文能力差,基础薄,又缺少习作这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所必需的毅力和习惯。因此,他们笔下的文章长期处于失语的状态,显得空洞、干瘪而又不合规范,同学不愿看这样的文章,老师对这样的文章无奈并持冷淡态度。因此,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转化他们的写作态度,消除他们的作文心理障碍,成了当下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作文学困生的心理成因分析
    笔者对本人执教的两个班中10名作文学困生进行的三年跟踪调查表明,形成作文学困生的心理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惧怕与对抗心理“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念。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适度焦虑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而低度与高度焦虑和适度焦虑则相反,会造成学困生思维认识和思维创造的闭合状态,甚至导致一些个性倔强的学困生对作文产生厌烦,以致于对语文老师产生对抗情绪。
    (二)习惯懒惰与应付心理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为方式。学困生大多有懒于思考、意志薄弱、兴趣淡漠、信心不足等心理缺陷。有些作文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一写作文,就感到困难重重,又不肯动脑筋,于是只好求助于家长或网络,每次作文基本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三)封闭与不愿倾吐心理
    作文学困生因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充分肯定,于是感到很苦恼,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封闭心理。几乎所有的作文困难学生都不愿请人给自己的作文提修改意见。在作文中,大部分学困生不愿倾吐真情,而是空话、套话、假话连篇。韩寒也在博客中指出:“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
    谁最该为“撒谎作文”负责?学生写不出好作文,人们大多将其归咎于应试教育的体制及作文的评分标准,但却往往忽视了重要的一点,许多时候是作文命题本身的措词出了问题。
    作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个高效的作文命题,恰当的命题措辞,都是主体作文积极倾吐的“诱因”,能帮助主体打开记忆库房的大门,激起作文的需要和欲望。这里笔者设法探讨作文学困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一系列改进作文命题措词的策略,力图敞开他们作文的心扉,进而激发写作的兴趣,打开另一片写作新天地。
    二、关注作文学困生心理,改进作文命题措词策略
    立足平时作文教学实践,关注作文学困生心理,积极改进作文命题措词,让命题真正成为学困生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和创意表达的舞台。
    (一)运用霍桑效应,改变作文命题措词并同时辅以两个分数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或者学习之中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变换方式,千方百计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从而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这样,当学生感受到关注和重视时,同学之间气氛活跃,形成友好相处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
    作文学困生往往长期得不到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基本不写作文,那么他们到底是否会写呢?一次意外的发现改变了我的看法。本人执教的八(10)班的陈国建,一个标准的学困生,所有学科都是个位分,唯有语文能考30多分,那次我让全班学生当堂描写一个任课老师的片段,他竟然刻画了我,还表露了自己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上的课。那天我表扬了他,表扬了他的文章。从此之后,每周的随笔他都写满了两页作文纸,而且字迹清楚,一反此前从不写作文的习惯。
    还有一次,当我改《父亲》那篇作文时,觉得其中一篇作文有点异样,一看作业本上的名字是陈国建,感到非常震撼,我拿起笔毫不犹豫打下了85和70这两个分数,并在文章上加了另一个标题“那一天,我很伤心”,同时在作文后面加了附言栏“爸爸的话”,要求他父亲帮助打成电子稿,以便编入班级一周优秀作文栏讲评。点评时,我特意告诉他如果作文命题是“父亲”,那么这篇文章最高只能得70分,如果改成“那一天,我很伤心”则可以得85分,因为文章中“我”的笔墨很多,尤其是细节和心理描写,而里面的父亲则是一个参与者。以此告诉大家选材和着墨要凸显主角。这次作文的意外收获是在随后的一次家长会上,他爸爸告诉我,这篇作文化解了父子之间的矛盾,改变了儿子对作文的态度。我感到很欣慰,并以此为切口,鼓励并调动了班级后面的类似一批作文学困生。
    实践证明这样的实验效果很明显,这些学生很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并且听得进我对他们的规劝。其他学科他们表示不完全听得懂,唯有语文却能考出60多分,甚至70多分,极大多数还是得益于一篇作文。班级的语文合格率几乎在95%—100%之间,居全年段最高。是的,当这些作文学困生的作文离题或者偏题的时候,教师何不妨帮助他们改动一下作文命题,毫不吝啬地给予一个高分,让他们同样享受到老师的关注,走出长期被遗忘的阴影,并开始喜欢作文,尽力去写好作文呢?
    (二)巧借“禁果效应”,提供具体命题,允许抄作文并给予平台展示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不提倡的东西不要命令禁止使其变成禁果,而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疏导和沟通。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作文学困生抄作文的现象很普遍,似乎成了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作文时,很多学生忙着找范文,搞剽窃。结果作文成了抄文,写作成了交差。笔者认为片面禁止是不起作用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老师这时的工作在于“疏导”,而不是“堵塞”,也就是正确引导学生“抄”作文,让作文学困生学会“抄”作文。
    针对这一现象,平时我往往拟好一个命题,然后允许这些学困生抄作文,但“允许抄作文”只是一种手段,教师要把它转化为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途径,还需要讲究方法。在实践中,笔者按照下面的方式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了尝试。
    第一,让学生准备一个抄写本,结合命题一周一抄,短小精悍,文体不限,也可以剪贴、复印。这种灵活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既迫使学生去寻找,扩大了阅读量,也培养了学生鉴别和欣赏的眼光,而且学生心理上也容易接受。
    第二,要求学生对所抄的每一篇作文写出不少于100字的抄写理由。为了避免学生泛泛而谈,要求观点不需要多,一两点即可。但每一个理由必须结合作文实际进行具体阐述。鼓励学生敢于抒发己见,勇于挑毛病,提建议,不要因为来自书本、报刊就畏惧不言,要求学生必须对所抄的作文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是使“抄袭”变脸的关键措施,是“允许抄作文”的实质性环节。
    第三,推出一周作文讲评栏,开辟范文借鉴专版,专门刊登这些作文学困生推荐的文章及推荐理由,教师结合既定的作文命题进行对比讲解,并引领全班比较鉴赏,或者尝试共同改进命题,使其成为另一篇佳作,训练大家命题的敏感度。这种多样的作文形式能使教学充满生气,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允许抄作文”无疑为作文学困生的写作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阻止了不良抄袭行为对学生思想的侵蚀。“抄作文”一旦从地下转到地上,从禁止变为合法,学生就会变原来的应付“抄”为主动地、研究性地“抄”,有时大家还会为某文章值不值得“抄”争论一番。这样一来,从学生主动去“抄”的一刹那起,就已经启动了作文写作程序。
    (三)活用“登门槛效应”,拓宽思路,优化命题,积极诱发学困生倾吐心理“登门槛效应”就是将一个苛刻的或者大的要求和目标分解成若干较小的要求或目标,诱发人们依从的方法。对于那些作文学困生,不能一下子期望他们有多大的进步,也不能给他们定太高的目标,而应采用目标分解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他们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性目标,化难为易,拓宽思路,优化命题,积极诱发作文学困生倾吐。
    1.确立作文主题,推出自选式命题套餐
    平时每周作文,教师可以先确立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推出一组作文题,让作文学困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经历,选择适合自己的作文题。
    如以教师节为主题的作文,题材很老套,怎样旧题新作,让这些学生喜欢写并写出新意呢?教师节那天,本人与备课组老师一起讨论,拟出一组作文题:①又到9月10日时。②我和老师的一件事。③老师,我想对您说。④教师节断想。让学生自选题目作文。

[1] [2]  下一页

基于作文学困生心理改进作文命题措词尝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