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古典诗歌(语文版高三)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古典诗歌(语文版高三)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256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古典诗歌(语文版高三),

                    解读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

2003年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那么,表达技巧包括那些内容呢?
请看2001年的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相关的选肢: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描写,来反衬春山月夜的阒无人声的幽寂。
点评:在王维的这首诗里,“花落”“鸟鸣”“日出”是诗人的动态描写,“山空”则是静态的描写。是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不当。而在第二个题目中,考查的仍然是“动静相衬”的表达技法。高考试题中,这种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很多。现聊举数例:
1、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干扰项的设置 :赵师秀的《约客》的选肢“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考查的是“细节”的描写方法。
2、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在这首诗里,前六句是作者将离愁别绪寓于景物的描写之中。而最后两句却是直抒胸臆,似喷薄的火山。考题的干扰项“C”的“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就是针对此而设的。下面的一个试题也是针对表达技巧来设置的。考查的写法的“寓情于境”。也是典型的“技法”。
3、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的第二题考查的是“写景”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选项“C”就是为此而设。
由此可见,表达技巧几乎是每年都考。同时,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同学对此也是云山雾罩,感觉无从下手。看来,对于这个问题,作一下深入的探究和解读,实属必要。
一、表达技巧的归类和使用例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表达”是广义的概念,是指凡是能够使得诗歌的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富有凝练性、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内容。笔者认为,表达技巧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第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表达技巧”里面的最基本的元素。考纲明确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双关、衬托、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对偶、夸张、反复、互文、化用、委婉、叠词、到装等辞格。
应用示例:
1、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菊花》选肢中的“C”考查了“烘托渲染”的修辞手法;
2、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李清照的《如梦令》设题选肢 “B”:“绿肥红瘦”的“绿”“红”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考查了修辞中的“借代”;
3、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比较鉴赏《题君山》《望洞庭》的选肢“C”考查了“比喻”的方法,在诗中,作者将皓月当空下的山比做银盘中的“青螺”;将倒影在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4、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是杜甫的《漫成一首》“C”项考查了“对比”的修辞格。
修辞方法的考查,是古典诗歌鉴赏命题的基本内容。
第二、表达技巧的第二个层面内容。
(一)、表达方法及其延伸。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其中重点的方式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等;
(二)、常用的文艺表现手法:
赋比兴、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排、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
示例:表达方式方面的典型例子
1、 1994年考试的题目是元稹的《菊花》。在试题的选项中,“C”项,“由描写转入议论”考查了两种表达方式;
2、1996年的《水龙吟》鉴赏试题中的第二题中的“C”项,在设置干扰项时,用“比较”的表现方法来诱惑考生。
3、1997年的《望洞庭》和《题君山》的比较鉴赏,考查了神话传说,也考查了“想象”的手法。如,将君山想象为“青螺”,还考查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4、2001年高考试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里面考查了抒情方式,同时,也考了描写等方法。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面,诗画结合一直是一个包孕极深的带有普遍性的特征。
示例:2001年全国春季高考题《鸟鸣涧》  王维
这首诗选项设置 “C”项内容:“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针对“诗画结合”的技法的。而且,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面,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大有人在,不胜枚举。
**需要特别指出地是古人普遍运用“寄托”手法,又叫“寄兴”或“托物言志”。它具有“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和“醉蓊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的特点。从《诗经》开始,“托物寄兴”就成了历代先贤们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感发志意”宣泄方式。高考试题中,这种表现方法也是屡见不鲜的。
典型赏析示例:1994年的元稹的《菊花》和1997年虞世南的《蝉》两首咏物诗。
在《菊花》里面,作者在直陈作者喜爱“菊花”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高洁品行高山仰止的景仰情愫;
在《蝉》里,我们通过对“垂诿饮清露”蝉的象征意义的解读,完全可以想象作者那因仕途通达、志向高洁、备受皇帝宠信因而神采飞扬的情态。同时,作者向读者暗示的那种隐然自得而又不假借外力的自得和自信,都是通过“居高”而“饮清露”的蝉来体现的。换句话说,作者是借“蝉”的形象来展现自己的抱负的。难怪《白雨斋词话》说“人心不能无所感,有感不能无所寄托,寄托不厚,感人不深”。诚哉斯言!
按照诗歌的表现内容,寄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抒写个人际遇和感怀。
示例一:2001年高考试题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作者借对李凝幽居的环境的描写和点化,对“草径入荒园”的寂寥和冷寂;“鸟宿池边树”的空寂和“僧敲月下门”的静寂描绘,无一不寄托了作者对高洁品行的倾慕和甘做隐士的志向。
示例二、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作者借“秋风”的意象,寄托自己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示例三、杜牧的《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作者借“木兰庙”的意象,抒发自己对于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木兰”和“王昭君”的景仰之情。
②、抒写作者的报国之志和君国之忧。请看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触犯“人主之怒”,被贬为潮洲刺史。韩愈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诗。诗歌尤以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最为著名。作者借“云”“横”的“秦岭”,借“拥蓝关”而“马不前”的大雪,抒写作者伤怀国事,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和自身的思念家人而不得见的悲凉,寄寓了作者国不得报的君国之忧的英雄失路之悲。
③、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思和客心之愁。如杜甫的《南征》。开头的前两句“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营造了一种“欢快”的气氛。但“偷生”“沾襟”“老病”“长避”等词语,向读者暗示了作者穷年愁苦,壮志难酬的悲凉的情绪和作者穷途思归的心境。2002年高考试题《洛城春夜闻笛》更是经典的一例。④、咏物咏史之作。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是典型的一例。在这首诗里作者借“烟笼寒水月笼沙”和“夜泊秦淮”的“酒家”,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时的深深的忧愁。
总之,寄托在古典诗歌里是一种普遍的表情达意的手段。恰如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所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
***在唐宋诗歌里,有一种“无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用“物”或“景”的无情来突显“人”的有情,貌似荒唐,实则是情感真切。古人称为“诗词无理而妙”。
示例1、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历史的盛衰兴亡与“台城柳”有何关系,诗人却指责“柳”的无情。传达出了诗人的伤痛之情。
示例2、李商隐的《蝉》中的“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的饥饱原本就与身旁的树无关,但作者却对“无情”的树,大加挞伐。寄托了作者的不幸身世遭际。“无情”最为有情。
示例3、姜夔的《扬州慢》的诗前小序中的“寒水自碧”的“自”字,也是典型的“无理而妙”。 
其他的如讽喻、铺排等表现手法,因应用的情况比较狭窄,不再一一列举。
第三、篇章结构方面。常用的术语及表达程式有:
   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有总有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