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求反差逆折陡转铸美文兴风作浪(人教版高一必修),
求反差逆折陡转 铸美文兴风作浪
——话题作文“位置”训练导引
杨妙新
一、话题材料:
一根钨丝,可能躺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中,又脏又臭,也可能被装在电灯泡中发光发热;同样是水,可能在下水道中浑浊地徘徊着、流淌着,也可能在滋润着沙漠里干渴的嘴唇;同样一个人,可能名垂千古,也可能遗臭万年:原因则可能是他们的位置不同,有人“锥处囊中”有用武之地而脱颖而出,有人则蜷伏于某种位置而备受压力或者压抑。
天底下,你活着,总会有一个位置。无论这位置是大是小,是重要还是平凡,你总有一个位置。舞台是位置,观众席也是位置, 岗位是位置,角色是位置……你有时会坐错位置,有时不满位置而改变位置,你可能会失去你需要的位置社会的位置,失去职业的位置,或是失去爱情的位置,但最终还会剩下一个大自然赋予你的位置。只有当你最终离开人世,属于你的位置才消失。在人的一生中,位置十分重要。它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目标,甚至是人类繁荣发展的基本动力。
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编故事,叙述事件;可以发议论,阐述见解。但是文章要有个性,要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二、快速审题
本话题的审题是要想清楚如下一些问题:①位置是什么?位置的变动意味着什么?②什么叫摆正位置?位置“正”与“不正”有哪些具体表现?③人们对位置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强调摆正位置?④怎样摆正位置?
“位置”,在词典上的含义有两个:①所在或所占的地方。(对“人”而言,也叫“位子”或者“座位”。)②地位。从含义①来看,位置的特点是凡事物必有位置,那么一个人对“位置”的态度无非就是“安于位置”或者“不安于位置”,从而引发“位置”的是否变动,而“安于位置”或者“不安于位置”的原因就在于对“位置是否适合自己”的一种主观认定。从含义②来看,“位置”是一种地位,那么,位置的“变动”,不但会引起自身职责的变化和责任的变化,而且有可能引发“来自自己”和“来自别人”的不同评价,这就有了个“位置正与不正”,以及“人心正与不正”的价值评判。
在此基础上,我们沿着“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什么是好位置和什么是坏位置?”“位置的变与不变与情感和价值判断的关系”“位置正或不正有什么必要性危害性”等问题做全方位的思考,以形成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写一篇独具见解的议论文;或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铸炼,写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来或形象或含蓄地你的思考和思想。
具体操作:
(1)添加信息迅速定位。比如,①在“位置”前我们可以添加的信息,诸如定语性的“父亲的”“我的”“小人物的”等,诸如形容性的“合适的(舒适的)”“不得当的”“新(的)”“老(的)”“安于”等,诸如动做性的“摆正”“调动”等。②在“位置”后,我们可以添加的信息,诸如“的故事”“的重要性”“的变迁”“的思考”等。通过添加,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写作的内容和感情倾向,可以从中选优。
(2)分析材料验证思考。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材料①,讲了位置的对于一个事物的重要性。材料②,讲了一个人要正视位置,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位置。可见我们的审题思路是正确的。
(3)深入思考细化认识。位置,既然意味着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乃至一个人的地位高低,那么人们对位置的种种心态、种种表现就很值得研究,从中可以发现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所以,我们审题时,必须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谁”“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对待”“他的(他人的)一个怎样的位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而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或者思考”。比如,由于某一个人的职位升降引发了人们对他评价的哪些不同,引发了人际关系的哪些亲疏变化,从中可以折射出哪些世态人情。
三、快速立意
(1)对“位置高低”的正确认识。比如,位置在形式上有高低之分,在本质上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没有高低之别,“位高权重”是位置,“职位平凡”也是位置,是安于位置,还是不安于位置全在于你人生观和价值观怎样。
(2)对“摆正位置与否”的感悟。比如,我们可以叙写一个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最终施展了个人抱负,成就了一番伟业的正面典型;也可以叙写一个人因为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或者贻笑大方,或者害人害己乃至身死国灭的反面事例;还可以在叙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独到见解。
(3)对“他人位置变化”的态度。比如,可以叙写生活中面对他人职位升降周围人的一些态度变化,借以折射出一些人情世态,表达你的价值判断。
(4)对“错位现象”的辩证分析。比如,古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强调的是不越位,为什么为人经常引用?俗语“狗捉耗子,空管闲事”,批评的是那种“错位现象”,然而是否真的因为一无是处而应该被摈弃?
四、立意误区
(1)把“位置”与“名次”混为一谈。虽然“位置”有高低,有次第,但是与“名次”有本质区别,这个由“名次”这个词的含义——依照一定标准排列的姓名或名称的次序——就可以看出。
(2)只罗列一些“位置”泛泛而谈。在话题材料的提示语中有“文章要有个性,要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等语,它提示我们本文在身体立意时要考虑到文章如何具有个性,如何吸引人、说服人和感染人。那么如果我们写记叙文,只做笼统的叙述或者泛泛的罗列,既没有波澜起伏的事件,也没有生动传神的细节,写议论文,既缺乏新颖、深刻、独到的见解,又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各样的一些“位置”,文章必然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更谈不上个性,必然没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快速构思
(1)选定文体。
本话题,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两相比较,议论文容易写成,所以估计写议论文的人数会占大多数,那么,写议论文,就有点“竞争激烈”,要想“不泯然众人”而高人一筹的话,就得在论点的确立和论据的选择以及论证结构的选用上化一些工夫;写记叙文(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则相对较少,而且更容易达到提示语中“要有个性,要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等要求,但它也不是没有难度,作者必须考虑如何达到这些要求,选用那些技巧才能出奇制胜——技巧性更强。比如,写议论文,我们应该在说理时力求避免泛泛而谈,注意运用典型材料的对比映衬形成文章内在情感的跌宕起伏。写记叙文,我们应该通过一个具体的波澜起伏引人卒读的故事,记叙“特定的人(们)”“围绕位置”而“引发的种种思想和行为”,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引发读者共鸣。
(2)谋篇布局。
我在前几篇指导文章里就如何写好文章的一些要求——诸如“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运用想象与联想表现主观色彩”“再现客观事物和表现主观情意”“文章要个性与创新”“写出人物的个性”,已经做了一些指导,这里侧重于围绕“写出事件的波澜”来谈谈话题作文——主要是记叙文的写作。
首先,什么是文章的波澜呢?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告诉我们文章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不要平铺直叙,见头知尾,也就是说文章要有波澜。文章的波澜,是使文章“可观”“赏心悦目”的重要手段,所谓“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浮沉,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奉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话,跌宕生姿,始终牵引着读者的情感,这就是有波澜,这就是波澜的无穷魅力。
其次,议论文可不可以形成波澜呢?
回答是肯定的,议论文同样可能形成波澜。以课文《伶官传序》为例,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然后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进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文章也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再次,如何在叙事中形成波澜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写出事件的波澜》一文中,给我们提示了两点:①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②要运用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如“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等。我们认为话题作文是短制,相对来说,比较难于充分展示生活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因此,如何运用技巧来组织材料写出事件的波澜,就很值得学习和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体会用两句话概括,就是“求反差逆折陡转,铸美文兴风作浪”,其中后一句是效果,前一句才是做法,即,要想形成文章波澜,只有写出事件前后环节(或者前后材料)之间的巨大反差,形成物理学上所谓的“势能”,使之形成逆折陡转,一旦下冲,那强大的动能就会生成文章的巨大冲击力。具体的做法是:我们可以借助“悬念设置、暗埋伏笔、铺垫渲染、先抑后扬、编排误会、妙用巧合、对比衬托、复沓回环、白描表现、着意讽刺、逆折陡转”等组材结构手段,认真地去谋篇布局,把特定的人们对“位置”的一些情感体验艺术而巧妙地加以展示,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独到认识。下边择要介绍几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