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读什么书,与其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人的阅读喜好紧密相关,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阅读自由,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意志强加给孩子。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里查德· 安德森教授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父母领孩子到图书馆、书店去,让孩子自己选择要看的书,不要对他们的阅读书目指手画脚,不要以自己的标准为孩子做选择,要知道,他们只有喜欢一本书才会看得进去”。此言极是。
给孩子阅读自由,要让孩子有怎么读和读什么的自由。吴敌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三国演义》等大部头著作。他喜欢读,我不去管他。书里有很多他不认识的字,他不主动提出来,我也不要求他问我。现在想来,不要求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做到字字落实,还是有道理的。孩子急于想知道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可以确保他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发展他的阅读兴趣。阅读的量上去了,才可能由量变到质变,促使孩子的智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吴敌上初中后,考虑到他的作文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为他订了“作文选”,但他看了几期,阅读的兴趣不大,我们也就不再强求他;上高中时,看到书店琳琅满目的辅导书,我们也跃跃欲试,想帮他选购,但除了几本他自己选定的之外,其他的辅导书他一概不要,我们也只能作罢。有一段时间,发现他喜欢看故事类的短文,我们就订阅了《微型小说选刊》,杂志一拿到手,他倒是读得津津有味。高考成绩出来后,一家媒体就阅读这个话题,采访了几位“李政道奖学金”获得者,让他们给学弟学妹们开出参考书单。吴敌开出的书单是:《时间简史》、《苏菲的世界》、《西方文学史》、《双城记》、《儒林外史》、中国四大名著、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由这份书单可以看出,吴敌的阅读口味是比较杂的。
给孩子阅读自由,还要让孩子可以自由支配阅读时间。一般情况下,家长用不着限定孩子什么时间能读课外书,什么时间不能读。小学阶段不用说,即便在学业比较紧张的中学阶段,大多数孩子也能够比较好地把握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系,不会因课外书的阅读而挤占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读初中时,吴敌不住校,每天夜自修结束,从不带课本和作业回家。回家后第一桩最紧要的事情,是找来《读者》、《青年文摘》一类的读物,坐到沙发上,边喝牛奶边看书,悠闲自得,仿佛一天的紧张劳累都在这阅读中烟消云散了。他不看课本看“闲书”,在“闲书”中享受到课堂上享受不到的阅读乐趣,我们当然由着他。他呢,为了回家能够多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刊,在学校里也就格外抓紧时间,确保把作业做好、做对。高三的时候,《明朝那些事儿》风靡一时,吴敌借来看,觉得“故事精彩,读起来又痛快”。他觉得好,只管读,我们做家长的不去干涉。都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了,几乎没有孩子不抓紧时间学习的,他偶尔读读与考试关系不大的书,其实是借这种方式来自我减压,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给孩子阅读自由,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阅读少些功利要求。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的阅读下任务,提出不适当的记忆与背诵要求,追求立竿见影的阅读效果,其实是不恰当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发现,“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阅读的功效在于潜移默化,在于积淀底蕴。读叔本华与尼采,吴敌能够读懂多少也很难说,但正如他在接受一家媒体采
访时所说的那样:“慢慢学深了,某一天想起来会突然有所领悟。”《时间简史》是一本经典的科普读物,吴敌第一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此后在参加物理奥赛时,题目中有一道公式,怎么绞尽脑汁也理解不了。这时,书中提到的一个原子模型的理论蹦到了他的脑海中,他运用这个理论成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摘自《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