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由两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同题课例谈谈文学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

由两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同题课例谈谈文学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

    04-09 12:24:54    浏览次数: 807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由两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同题课例谈谈文学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

返朴归真    渐入佳境   

——由两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同题课例谈谈文学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  

温岭大溪中学       陈红辉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关注优秀教师的公开示范课,这些优秀教师中有市级名师,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学科带头人,有学校教学骨干之称的高级教师。他们的公开示范课内容到位、设计精致、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完全可以给我们这些教学“粗糙”的后辈教师以“示范”作用;他们的一节示范课就是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是他们教学风格、教学水平的集中展示,那么这样的课堂,我们还可以谈些什么?还可以“指微探幽”地总结出什么有价值的经验来呢?本人恰恰认为这样的课堂更值得我们反思,更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去反思。

现在,我就两篇同题课例来谈谈文学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问题,两位执教者同教诗词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一位是台州市级名师江老师,另一位是一级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学骨干兼高级教师李老师。应该说这首词是众所周知的教学名篇,相关的教学资源异常丰厚,关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重点的确立等理念应该说相对趋于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分歧。

先看江老师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通过朗读和品味,展开想象,把握诗歌意象,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李老师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1、通过朗读,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给学生一种鉴赏诗词的方法。3、理解本词不仅仅是首别离情歌,还是一首人生的悲歌。  

从教学目标和重点看,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确定没有巨大的差异,都以朗读为方式,以把握意象为途径,以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为教学达成的目标。所不同的是,李老师比江老师多强调了两点:一是注重通过意象的积累来提升阅读词的能力,二是注重离别词主旨的挖掘和拓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两位老师是如何通过各自的教学设计来落实他们的教学重点和目标的。

课例一、江老师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一、导入课文  

二、诵读全词  

1.  生自读2遍。2推荐学生读1遍。3师范读4齐读,整体品味意境(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来。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注意正确的停顿)  

三、还原离别之景(主要分析上阕)  

1.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什么诗?它写了什么内容?(离别词)  

2.  它是一收经典的离歌,写的 一对恋人的送别:  

(1)       请问,他们是什么时候离别的?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2)       为什么这样的时候送别最使人伤感?(秋季、暮色苍茫之中)  

(3)       这是送别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时刻吗?你从哪一句子可以看出?(留恋处兰舟催发)  

3,这对恋人凝噎在喉的话是什么?请用诗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这会让这对恋人凝噎在喉?(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浪迹天涯,前程未卜之感)(笔者注:未进一步展开)  

4、除了烟波,除了暮霭,除了催发的兰舟,还有那些场景,那些景物会让人肝肠寸断?(长亭、寒蝉、骤雨等意象品读)这首词上片主要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齐读、品味,总结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5、反复诵读这首诗,说说诗人可能在送别什么时候,什么情形下写作这首诗歌的?(依据“杨柳岸、晓风残月”,引出虚景写法,强调虚实结合)  

四、(过渡到)体验离别之情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离别之后的情景;请发挥想象,体验词人的情感。  

(1)分别说说“杨柳岸”“晓风”“残月”“酒”的情感特征,想象诗人面对此景的心理感受。(依次鉴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象)  

2、残缺不全的月,寒凉凄清的风,迷离飘拂的柳,似醒非醒的酒,无一不透露出恋人离别后孤寂的情绪,诗人的情感在此达到高潮了吗?哪一句达到高潮?(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五、(过渡到)想象离别之人  

1、与柳永分别是一位怎样女子?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假如这位女子听到柳永的歌词,她会在怎样的情形下读到或听到这首词呢?她会不会写一首词应答柳郎呢?她会怎样写呢?会不会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呢?  

课例二:李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一、导入课文  

二、朗读入境  

(一层入境,学生集体读)  

1、抒发了什么情?(离别情)  

2、明确表现这个情的是哪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重点品读“自古”“多情”“冷落清秋节”  

3、总结感情基调(悲切深沉)  

[1] [2] [3]  下一页

由两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同题课例谈谈文学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