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我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我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04-13 02:15:14    浏览次数: 923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我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万次地对这个永恒的命题发出追问?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那么,我们当代人是为什么而活着呢?2003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介绍了一位老人,当时,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感动了整个中国,她是谁呢,让我们来看大屏幕。
她就是河南省中医学院一名退休妇科专家高耀洁,(点击)今年已经81岁高龄。11年前,70岁的高耀洁偶然接触到艾滋病人,病人的痛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古稀之年的她决心向艾滋病“ 宣战”。上世纪90年代,她在街头散发自己编印的关于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小册子,写调查报告揭露江湖骗子医生,被许多人误解和恐吓。她还把艾滋病人留下的孤儿带到家里过年,为他们寻找收养家庭。当全社会都开始用科学、人性的眼光看待艾滋病人时,高耀洁无疑已经成为先行者。 她在回答“人为什么活着”时,她是这样说的:(点击,放录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多么震撼人心的话语,多么博大的爱。一百年前的英国,也有一位伟大的学者发出了类似的声音,他就是伯特兰·罗素,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下罗素的声音,(点击)看看他是为什么而活着,是如何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
二、作者介绍(略):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涯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七十多部专著,真可谓著作等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同时也是个文学家,尤其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在1950年他78岁时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二、分析鉴赏:
1、 罗素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一生有哪几种追求呢?(课文第一句话)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板书)>
2、 这三种感情(追求)是什么样的呢?
作者首先肯定是:纯洁、无比强烈、支配 、激情
同时用比喻手法说“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作者把激情比作飓风,飓风是威力无穷的,它将作者肆意地吹来吹去,作者无力自主,这应该是指这三种激情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以致让他无比痛苦,所以作者才说“在深深的苦海上”、“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那么作者最终绝望了吗?没有。作者选用了“濒临”一词
  这表明他一生受这三种激情的支配,痛苦,这三种激情是罗素人生痛苦绝望的源头,痛苦得几乎绝望,可他一生又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追求,而且把它们作为活着的唯一理由,那么大家就纳闷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接着阅读找答案——
 3、首先看: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它给人带来狂喜,解除孤寂,使人看到天堂的神秘缩影。
(1)带来狂喜:这是自然,在前段时间我们细细欣赏了《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立叶》大家还记得那一见钟情的瞬间的情感体验吗?——当然是狂喜了!
(2)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世界抛弃了他,或者是他抛弃了世界,自己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似乎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没有希望的的无底深渊之中。而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把这人从那世界的边缘、无底的深渊中解救出来,给他安慰,温暖,力量,勇气,希望。懂得了这孤寂之苦,自然就能明白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可见,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啊!
爱情的最终归宿当然该是两个灵魂的完美结合——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天堂的景象是美丽的,另所有人神往的。圣徒的特点是感情圣洁;诗人则是浪漫,富有想象力和激情的;作者认为爱情是这美丽的神秘缩影,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美好的体验可见,作者是以此来赞美爱情的,告诉了我们他追求爱情的理由。
罗素是一个“渴望”爱情的人,情感非常丰富,他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点击)“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每一个他爱过的女人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迹。
爱情无疑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只要是健康的,生理发育健全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会怀有对爱情的美好渴望。在座的你们,也早就萌发了恋爱的种子了吗?你们中的某些人甚至实践了吧!
有这样的欲望是正常的;但是请把你们美好的情感暂时藏一藏,可不能不管一切如飞蛾扑火般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哦!因为我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有更重要的事啊!——知识
  4、罗素追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渴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还有,数字如何支配万物”。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
 他一生追求知识。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18岁考入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第四年转攻哲学,此后还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他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他生命不息,写作不辍,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写过七十多部著作,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罗素晚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过渡:读到这里我们更弄不明白了,如果我们能获得象他那样的任何一项成就,我们会心满意足,死而无撼了,爱情他得到了,知识他得到了,他该是幸运幸福天堂里的人啊。可是为什么他说——

     5、“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的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天堂与尘世是相对的。他同情谁?尘世究竟是什么样?他是如何做的?(点击)
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可他忘不掉人世的种种不幸,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这一切唤起了作者的同情心,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苦难。
作者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苦难,他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
他成为一个保卫和平的战士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从事反战活动。1916年,他因撰写反战传单被罚款一百英镑。当他不肯交付这笔罚款时,法庭就拍卖了他在剑桥大学的图书作抵押,随后,三一学院院务委员会也解除了他的教职。 但他仍不改初衷。
1918年,他又给反战报纸写社论,因犯“侮辱同盟国”罪被监禁六个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承认打败希特勒是“任何美好事物的必要前提”。反对战争和独裁。
1953年美国试验了一颗氢弹,表现出了对未来战争的异常担忧。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人类面临的危险》讲话。

[1] [2] [3] [4]  下一页

我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