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新课程下高中文言词类活用现象探究

新课程下高中文言词类活用现象探究

    06-11 02:00:21    浏览次数: 381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新课程下高中文言词类活用现象探究,

《新课程下高中文言词类活用现象探究》  

         结题报告  

天中语文组    张志敏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从高一到高三,是中学生心理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高峰期。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力图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他们写作与阅读的范围拓宽了,他们的观察、分析逐渐深化了。于是,他们不再满足于“怎么说就怎么写”,而是力求使写作更加“成人化”,使自己的写作更有“文采”,换句话说,学生们已经从“写话期”进入了“写作期”。这种心理状态,加速了他们的语体色彩由口语向书面语的过渡。高一年级文言文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渴求,是他们的语言从“写话期”进入“写作期”的一个台阶。面对这一台阶,他们有攀登的渴望,同时又有落伍的沮丧。面对异彩纷呈、精炼多变、有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言作品,他们不再像初中生那样“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背诵,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寻求文言文的奥妙,以便从中找到能够作为自己的语言养料的东西。毫无疑问,进入高中的学生,极其渴望得到学习文言文的有效的指导,这种指导应该带有一点“学术意味”,而不是像初中所要求的那样“读读背背”。由于初中时的积累,高一学生对文言课文处在熟悉而又陌生、亲近而又疏离的临界状态:初读之后,有吸引力;细读之后,又有疑惑。疑惑一是因为有所思考,二是因为文言文本身的难度已非初中可比。在这种临界状态上,在这种“语言的苦闷期”,如果老师引导得法,教学有方,学生的文言学习乃至整个书面语的学习,都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相反,如果教师疏于指导,坐失良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将会失去兴趣,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因此,从学生的语言心理上看,研究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很有必要。  

从教材内容上看,高中一年级上下学期两册语文课本共48篇课文,文言文共24课,占50%。教材中文言课文的急剧增加,无疑是高一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而其难处还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有难度的加大和要求的提高。比如《季氏将伐颛臾》、《勾践灭吴》、《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五人墓碑记》等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包含丰富的思想意蕴、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较难的字句篇章的作品,占了高一文言课文的较大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一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衔接过渡处理得不好,对古代作品又好奇又畏惧的学生,就有可能不再好奇而只剩下畏惧。学生们普遍的感觉是,进入高中之后,语文课在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能够较快地适应,而文言文的学习,就觉得梯度很大,难以适应。不用说,这是正常的。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上好这个台阶,从而使他们的语文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课题研究的重点,就在于抓住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作指导,采用最优化的方法,更好地实现初高中文言教学的过渡与衔接,最终更好地完成高一年级文言文教学的艰巨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课题旨在研究高一年级文言文教学的优化途径。只是因为,高一是初高中过渡衔接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把课题研究与初中文言教材以及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密切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将更多地表现在如何让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一步,而不是简单地对初中教材作回顾与复习。毫无疑问,这种过渡与衔接,着眼的是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强调的是教学优化的效果。它虽然要涉及到初高中文言课文在词汇和语法上的联系,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每一篇课文中寻找初高中文言课文在字词句上的一一对应。课题研究追求的目标,是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二、研究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象动词,即一种“探究的活动”。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2、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要求学习者通过阅读研究的实践,从阅读对象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总结归纳适合于自身特点的阅读方法。  

3、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初一的学生可能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阐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①、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浓缩了我国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维结晶,蕴涵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描写自然、抒发情怀、记载史事的艺术精华,这些都以文言文的形式流传至今。而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②、学习祖国丰富语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由于汉字具有音义结合,信息量大,构词力强等优点,所以能超越时空,沿用至今,语言有继承性,文言中有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今天仍然经常被引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但能使学生认识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典雅与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母语;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还要认真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

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五千年中华文明最足以自豪、值得称道的精华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智慧、诚信,不畏艰险、热爱和平、尊师重教等等。而这些传统美德每每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融会于诸多文言文典籍之中。让学生学习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熏陶感染中,进而认同、接受这一系列传统美德并加以发扬光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艺术素养,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

   

三、现状分析:  

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现在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法知识的教学。因为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以及相应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语法”不作为考试的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用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今,许多省份已经取消了中考。 九十年代以前,汉语语法教学一直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受国际上“淡化语法教学”思潮的影响,我国语文界也提出了“淡化语法教学”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给我国初中汉语语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淡化”一词的词义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人们对其所致的程度很难把握,甚至有人干脆把它理解为“取消”,使得当前初中汉语语法教学陷入混乱之中,直接导致中学生汉语语法知识欠缺、阅读和表达能力下降。其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高一学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板块教学中,尤其是对词类活用现象难以理解。教学中,问及他们某个词的词性、语法特点,几乎是一头雾水。某些常用词语的词性是最明显的,但对有些学生来说,简直就无从理解。如:“天”、“椭圆”、“发觉”是什么词?问及10人,难得有5人能答对。所以再来说,这个词在句子中活用为什么词,他们根本就不知你在说啥。你再说到定语、状语、补语的语法意义,用他们的话说简直要崩溃了。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构思:  

   

该课题作为新课改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在我校实施,受到了我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本人针对课题特点,动员所教学的班级积极参与研究。从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历时一年,分三阶段逐步推进,目前,该课题研究已经接近完成进入总结阶段。  

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2010.9——2010.12)、实施阶段(2011.1——2011.4)、总结阶段(2011.5——20111.6)。  

在准备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宣传动员、调查讨论、专题讲座、成立兴趣小组等工作;在实施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回顾旧知识,引导学生赏析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句子、启发学生写出做题的优劣点,老师写专题研究报告,做相关课件以及做阶段小结,奖励评比等工作;在总结阶段,我们重点做了收集整理相关材料的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问卷调查  

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首先在高一年级进行了比较正规的问卷调查(见附件),通过19个问题,力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文言文对高中学生的成长特别是语文的学习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因素,鉴于课题的特殊要求,我们把调查的重点放在对文言翻译、文言文文意的领悟方面。  

在调查的反馈意见中,60%的学生(105人中有85人)不喜欢文言文学习,觉得文言文学习很难,没有信心学好它,突出的理由是:  

1)理解难。经常是看得迷迷糊糊,身在云里雾里。什么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被弄得一团糟。  

2)背诵难。文章绕口,叫人费解,背那些课文特别乏味,就如背天书的感觉实在不妙。  

3)价值小。学了文言文,没多大的意义,不实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用到它。因为我们老师比较多的是告诉学生,学以致用!这学文言文,在学生看来是有悖于我们平常的教学原则。  

4)趣味性弱。文言文比较呆板,不够活泼生动,缺少趣味性。  

5)老师教学方法太单一,除了教读就是让我们抄记译文,上课气氛不好,经常有“我困欲眠”的感觉。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尤其对语文学习具有较强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2、辅导讲座:  

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安排对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有关知识(现代汉语的词类、短语知识、句子的句子成分)的讲座活动,力求从正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把学生欠缺的知识作个弥补,将阻碍他们、影响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客观因素给以排除,通过移情作用转移到语文学习方面来。  

3、走进课堂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兴趣小组却又想认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引入歌曲的元素,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们用富有人生哲理的较短的文言文来教学,让学习一开始对文言文不产生厌恶感,力求让他们能摸着石头过河。  

4、课堂训练的分层教学策略:

它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地制定教学训练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一个基本原则是:使每位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①课堂训练过程将学生分成两类,对于一类学生放低要求,在老师直接帮助下,进行学习活动(扶中有放);另一类学生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及要求进行独立的学习活动(以放为主)。

    ②提问有层次性,先易后难,中差生优先回答。

③创造条件,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主动参与课上练习的机会。

④同一练习内容,分类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

5、学生作业的分层教学策略:

①布置必作题和选作题。

②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或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其中一或二类。

6、测验、评分的分层教学策略:

①学生在平时的测验中有必答题和选作题两部分。必答题按100分计满分,选作题加分计分;

②制订二到三层的测验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参加某一层的测验,通过一层还可向高一层努力,特别是对于已经选择了较低层次试题的同学,在做完题后如果觉得试题难度不够,还可以自主选取较高层次试题,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7、教学效果的测量和评价策略

个别化教学计划的评估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需与同级的学生作相互比较,只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也让教师根据评估的结果拟订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发挥其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积极提高与发展。

    (1)及时评价:当场面批、指导,指出错误之处、及时订正。

    (2)分层评价:对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内容。

    (3)多次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实施评价。

    (4)自我评价:老师提供正确答案,让学生自评、自批,自己更正,自我提高。

(5)交互评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互评价,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形成人际交往、沟通的生动局面。

   

六、课题研究的总结  

   

1、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最主要的词的活用情况。不要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这样的话,让学生学了文言文以后,对有别于今天的语法现象,有个比较清晰的印象,才不会因此而“经常是看得迷迷糊糊,身在云里雾里。什么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一词多义,被弄得一团糟。”而实际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词类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这样一年半载下来,学生就基本熟悉了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就不会为此而头疼了。

2、在教学中,老师努力以不同的方式去落实每一篇文言文的常识(包括词类活用现象),教给学生翻译课文语句的诀窍,从不同的角度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时时有新鲜感,就不会有“我困欲眠”的状态了。

 3、文言文的翻译题通过包括词类活用在内的知识点的讲述,研究、探讨,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

4、促进了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的“学”是游离于书本的浅层次的要求上的,课堂上教师说只要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即可,并不研究这些大意要靠学生去学,而不是靠老师灌输。否则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后,学生的学习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观念的改变又促进了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改变。

   

 七、 反思

   

通过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的问题:

1.对于学生的差异的了解如何更优化和体现科学性,对学生动态差异性管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需进一步探究。

2.词类活用现象的课题的研究是探索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当前课改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教学研究活动的结束,如何让课题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课改紧密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对于研究过程中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雷祥艳《浅析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之成因》(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

 2、邹立志白聪《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3、李强《“词类活用”的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