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06-21 15:57:46    浏览次数: 125次    栏目:高一历史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思维开放线  从原因看,其出现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首先,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其次,从深层次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从本质特征看,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从意义看,首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其次,它探索出了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再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制订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案,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意义。
案例拓展园: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答案:C
解析: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是新经济政策,而且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3、考点三:20世纪初苏俄(苏联)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
学法指要:首先要注意梳理出十月革命之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四个阶段,调整的原因要注意从当时的形势来思考;启示要注意影响经济政策制定的因素即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运用。
思维开放线  调整过程:①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把私有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垄断对外贸易。②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③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③从1927年起,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调整原因:①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②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③由于战争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使苏俄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和政治危机。④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避免落后挨打。
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案例拓展园: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变化及影响:①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②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施余粮征集制。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③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④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解析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苏维埃政权。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其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实现了两大转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俄国向新经济政策的俄国的转变,从新经济政策的苏联向社会主义苏联的转变。结合各个时期的特点概括各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及其影响。
 4、考点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学法指要:要注意从两种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思维开放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施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案例拓展园: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能力。A、B两项是两者的相同点,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5、考点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学法指要:首先要注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含义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现代化。
思维开放线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包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即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是实现经济现代化,1937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农业的耕种现代化即机械化初步实现,但农业生产却长期停滞不前,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失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的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的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乏各种流通渠道。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造小农经济缺乏经验,工作中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取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生产量进一步下降;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案例拓展园: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将被没收,并被判处徒刑。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政策规定,纳税后剩下的余粮由农民自己支配,材料明显违背了这一精神。
 高考经典感悟
例1  (2000•广东•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内外局势危急的情况下,苏俄政府采取的非常措施,其直接目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障军事上的胜利。这是评价这一政策的出发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