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本色语文”听课笔记——钱梦龙《语文课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色语文”听课笔记——钱梦龙《语文课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11-14 22:54:44    浏览次数: 785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标签: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http://www.deyou8.com “本色语文”听课笔记——钱梦龙《语文课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释题
       “方格”:教育的应试体制对教学限制、束缚。
       “圆融”: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方格”之内的“圆融”:在应试体制下游刃有余地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从理论上说,学生的语文素养愈高,应试能力也必然愈强。可事实往往并不如此。
         问题在于: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应试能力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不让学生在考试中落后?(认识误区:只有有利于提高应试能力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新课标”的制订为解决问题指出了方向,但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实看,似乎离开问题的解决尚有较大距离。
         形形色色的无效教学
          1、瞄准考试,苦苦操练,读写能力,每况愈下。
          2、问问答答,热热闹闹,套路陈旧,思维僵化
          3、死抠课文,画地自限,烦琐分析,劳而无功。
          4、引经据典,主义先行,食洋不化,离土伤根。
          5、电脑操作,手忙脚乱,以图代读,架空文本。
          以上五种无效教学,第4、5种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倾向。正确解读新课程的某些关键词,有助于纠正这些倾向,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新课程关键词解读
          1、“语文素养”
       (1)尽管“语文素养”是新课标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但至今尚无权威性的确切界定。
       (2)“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给它界定时不能无视“语文的”这个限制语的存在。“语文素养”的大致边界: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包括敏锐的语感);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
       (3)在上述构成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而在读、写、听、说诸项语文能力中,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一个人如果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语文素养也就自在其中了。
          2、工具性、人文性
      (1)我国语文教育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目的,说白了只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是不是还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这个问题,实质上仍是过去的“文道之争”在新词语包装下的现代翻版。
      (2)过去的“文道之争”、如今的“两性之争”是我国语文教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提法,基本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虽然还有人反对“两性统一”的提法)。有趣的是,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文道统一。这一事实证明:“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是我国语文教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的宝贵经验,至今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基本法则。
      (4)但“两性统一”不是两种属性等量齐观的相加。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如果抽去了工具性,就不再是语文课而变成了人文教育课;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必要属性,语文课如果抽去了人文性,虽然还是语文课,但失去了灵魂,没有了精、气、神。一个是本质属性,一个是必要属性,两者互相依存,如同刀和刃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剥离。
      (5)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语文课怎样才算是体现“两性统一”?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在阅读、写作、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语文课就是人文教育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6)从一个教例看“两性统一”
        语言是工具,但不同于一般的纯物质工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工具;因此,语言学习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操练,它和人文、思想教育的统一本来就是语言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7)一堂比较完美地显示“两性统一”的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和人文精神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两性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全其美;两性割裂,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败俱伤。
          3、平等对话
      (1)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本是后现代阐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课标以官方文件形式第一次把它移植到语文课程中来。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师生互动形式是“谈话”,“谈话”与“对话”虽只一字之差,但两者背后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2)谈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又称问答法,其特征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如果问题设计得好,也有启发思维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谈话总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到回答教师的提问,表面看似乎思维很活跃,其实没有学习的自主权。
       (3)对话则完全不同。对话的最大特点是:师生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对话各方完全平等;教师可以预期对话的结果,但没有预定答案。
       (4)“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有时候整整一堂课只有一两个话题;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不是回答问题,故“答案”意识淡化;教师和全班学生都以平等的饿身份参与对话,同时双方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对话中的差异,因此对话没有强加的结论。总之,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维空间大大拓宽了,这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5)对话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到来意味着“敲响教授时代的丧钟”。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对话理论虽然主张“师生平等”,但并不完全消解教师的作用。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之有威廉姆多尔把教师的作用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是颇耐人寻味的。
       (6)“首席”的职责:营造对话氛围——使对话在宽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组织对话过程——使对话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调控对话方向——使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保证对话的省时和有效——使对话过程成为有效率的师生互动过程。
       (7)倡导对话,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排斥教师必要的讲授。讲授得法,同样可以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讲授”的标准:


“本色语文”听课笔记——钱梦龙《语文课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