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政治教学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模块教学策略初探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模块教学策略初探

    11-14 22:53:34    浏览次数: 244次    栏目: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标签: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模块教学策略初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每个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在教学中实现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统一,教师需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和方法上作好准备,应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模块为例,相对于过去的《经济常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在知识内容的把握上,要注重获得知识的体验、感悟的经历;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的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控制教学总量等。教师的困惑在于对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无从下手,极易陷入教学“定势”。如何突破“定势”的束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教师在开展《经济生活》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思考,往往具有普遍性,故择其三试作讨论。
  
  一、体会《经济生活》模块的编写思路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找到“新”与“旧”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经济生活》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高一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有较高的期望值,许多政治教师也常常把讲授《经济生活》等同于对高中生进行经济教育。但这二者间仍然是存在一定反差的。
  
  1.了解编写《经济生活》教材的根本指导思想
  
  有的学者用“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属性与过分依赖西方经济教育并存”1形容中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的状况,表现在: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较多强调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大学则往往被西方经济学“一统天下”。所以不难理解,作为新课程体系下的新编的经济教材,《经济生活》在开篇依然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路,保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素以理论严谨、逻辑严密著称,用“生活化”、“体验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它确有一定困难。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必须面对的一个难点。
  
  2.对比国外中学的经济教育状况
  
  西方许多较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很重视市场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以美国为例,既有像NCEE2这样的专门教育机构,也有像《The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3这样的专门杂志,同时国家还以教学目标的方式,规定了22个中学生必知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相关的衡量方法,形成了规范的经济教育体系。再看英国,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中学阶段进行经济教育,现在经济学已成为仅次于英语和数学的第三位最受欢迎的课程,每年约有25%的12-13年级学生(相当于高二、高三年级)选学经济学或商业课程。
  
  有专家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民的经济学素养是较低的…应该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力普及经济学常识。”4作为《经济生活》模块的授课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期望和需要,一方面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和地位的制约。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借助西方经济教育中丰富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常用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二、探索讲解基本经济理论的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有多种实现方式,其中一个常规的手段就是讲解基本理论。在新课程和新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传统的理论讲解?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常,基本理论由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这两个重要元素构成。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教师面对着教学时间缩短(由一学年缩减为一学期)、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的现状,需要准确地把握并处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落实基本理论。
  
  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为例。如何确定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主要基于两条标准。其一是“理论逻辑”,根据知识点在理论体系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判断,那些如果缺失就无法使理论“自圆其说”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即为重点;其二是“生活逻辑”,根据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经验来判断,那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开展经济活动的效果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即为重点。当然,教学中的重点与考试特别是高考中的重点未必完全一致。这里所说的确定重点的标准,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目前学习和将来生活的需要。
  
  进入新课程的教师们在开展教学时经常产生这样的困惑:现在的教学是应该从理论本身入手、从学生理解入手?还是从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科考试入手?这些考虑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矛盾?老师们会关心考试怎么考,担心按照现在的教材来教学达不到会考或高考的要求。其实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多年应对高考的经验,非常清楚所谓“热点”不仅关联着时政,更关联着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按这个标准判断,有些知识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热点”。针对第一单元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可以采用三种处理办法进行基本理论的讲解。
  
  1.分层次展开
  
  我们不妨对基本概念和观点做一个层次划分:懂,即知道、会判断(如商品交换、物物交换、结算方式、信用工具、替代商品、互补商品、卖方市场、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等);会,即能用以解释经济现象(如商品、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纸币、价值规律、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熟,即需要深入理解,甚至从不同角度、在运用中深化(如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恩格尔系数等);通,即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如稀缺、机会成本、供求与价格等)。这四个层次的划分依据,主要仍在教师自己对理论逻辑的把握和对生活逻辑的体悟。划分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层次掌握基本概念。
  
www.deyou8.com
  2.分步骤进行
  
  很多老师囿于原有教材条块分割的思路,对知识的处理总想“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其理解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知识教学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怎么办?首先不要着急,在暂时讲不清或没有时间讲清的时候,可以放到后面再继续深化。所以一定要通读教材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做好规划,分步实施。比如“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第一课并未展开,可以在讲到第六课“投资收益”时再做讨论。所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安排,才能正确有效地处理教学内容。因此对基本概念还可以再做确认,如哪些是贯穿始终、至少是在多处出现的概念;哪些是思维上或操作中的难点;哪些只是达成某种理解的台阶、梯子,一旦突破就不必纠缠;等等。
  
  3.分水平把握
  
  政治教师队伍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老师还要针对自己的情况设计教学。新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内容的处理可能经验不足,就需要多做理论准备和教学设计的功课。因此建议新教师把《经济生活》模块中所有的概念、名词,都做索引和分类,便于鉴别其重要程度。新课程、新教材应该带来教学中的新面貌。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想面面俱到不可能,想堂堂出新也不现实。在一节课中哪怕有一点突破就可以(即使这个要求也不低)。所以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有机会就要学习、有意识就要贯穿、有能力就要落实。新课程和新教材是不可更改的现实,每个教师都要接受并适应它,努力提高自己。
  
  三、从创设教学情境上寻求突破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所强调的教学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发现问题→教师指导”这四个步骤。其中“创设情境”起着导引教学过程的作用,对于整个教学设计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政治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通过发掘和积累学生的问题,就可以形成一个创意丰富的资源库。一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多种多样,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创设情境和解决问题时会更有针对性。下面再介绍一些其他创设教学情境的常用方法。
  
  1.典型事例
  
  选取典型事例有多种渠道。
  
  例如,报纸上的报道。据报载,英国一知名设计师最近推出了名为“I'mNotAPlasticBag(我不是塑料袋)”的女士提包,各大销售点均排起长龙,数天内就销售一空。这是为什么?原来它的卖点在于“环保概念”(帆布质地)+“限量版”(仅在四家时尚店和几家网站出售)+“物超所值”(售价5英镑)。想一想,其中有什么经济学道理(用于讲解价值与价格、供求与价值的关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