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五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五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780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五,

在黄庭坚追认为老师的杜甫那里,也找得到既是流水句又是对立句的例子。杜甫写王昭君的名作《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时怨恨曲中论。”首联两句相对,上句很富动势,山壑的走向大概朝着明妃村方向,给杜甫写得像山壑都往明妃村奔“赴”过去似的;下句顿为“明妃村”那个点。次联把这个节奏再奏一遍,然而声音更大、强度再高,对比得也愈加尖锐。明妃从“村”里“一去”往宫中、再去往遥远的匈奴,时间空间跨度都特别宽广,句意的动势在更阔大深远的背景里展开,“连”字尤其叫人感到昭君在茫茫无际的“朔漠”里走也走不完的情形;可是,猛然顿为一个更小于“村”的“冢”,浩渺的空间陡然收缩为孤零的一点,绵渺的时间也凝滞在“冢”上“黄昏”里,似乎时间也成为化石,从此千古不变。三联上句是个点、实点,下句又是个行程、虚影的行程,它把一二联反复的节奏倒过来用了一遍,本身还包含“图尚实存”和“魂只空归”的对照——杜甫大概在明妃村里见过明妃的画像,从诗意看,“画图省识春风面”不像仅仅用毛延寿替明妃画相的故典。细勘第二联,它是个对立句,上句动势的行程,下句凝滞的固点;又是个流水句,下句顺着上句讲的,是上句的结果,明妃去了朔漠,因而留下青冢。对立句把内容与格律打成一片,共同造成相反相成的效果;流水句把内容与格律分开来,自由的流动感与格律的僵固性又形成矛盾;而且,整个两句的流动写法——流水句——与两句之间的对立格局——对立句——还较着劲,诗意在流走,而流走的前部与后部竟然性质相反,流走与对立两个特质既相对而又交融。这一联的内涵显得特别深厚、复杂,远非用散文讲一声“昭君去了北方死后葬在那里”所可比拟的。它的张力使艺术富于弹性、强度,几乎穷尽了对联这个形式的限止,用光了它的潜力。

实际上,从整首诗,我们可以看得到更多的辩证情况。一联像二联一样是个矛盾体,二联所以那样打眼,也有一联的功劳,二联是一联节奏的一次反复、扩印,占了它的便宜。但是,一联的行程指向明妃村,二联的流向倒过来,从明妃村指向塞外;一联既是二联的同盟,也是二联的敌手。三联把一、二联重复的节奏“行程、点”扭转头,成为“点、行程”,同时,流向又从塞外返加明妃村,并且二联是明妃生前那个人在流去,三联是明妃身后那个魂在流回。我们不由想到辩证论家那些套话:“否定之否定”、“正、反、合”——身后魂归的明妃比起生前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明妃,一面今人犹昔人,另一面已经今我非昔我了,她既回到了故地,又带着离开故地的后果,带来了死亡、带来了客死异乡的哀怨、同时也带来了所有被时间摧毁之物那永古无法躲避的悲伤——换句话讲,她带来了一切时间中事物的共同命运。杜诗的结句拆下来看,其实平庸,可是,经过前边那些正反顿折、回环往复的铺垫,最末两句已成为情感上必然的结论,我们不觉得它平庸,只感到心里盘郁纠缠、无路可走的强烈情绪给它极自然地引接出来,到了某个早该去的归宿地。不比李白,杜甫是个老实人,他自诩“晚节渐于诗律细”,并非空口讲白话,他这首诗的确网络着多重的、细致的辩证因素,可以作为他七律诗的典范。我不是诗论家,不了解古来选本里这首诗的地位。不过,我估计无论选家观点怎样不同,大都不会或说不该遗漏这首诗;因为我觉得阅读很大程度上不完全受自己意识到的思考所控制,而在更深隐的层面上、受更深远的东西影响,那些东西也许我们终生不曾与之赎面,甚至人类的理论终究没法使之露面;在阅读时,我们不必对一首诗的好处有清晰的体认,早就给作者牵着鼻子走了,而我上边讲的那些,不过试图解释我们为什么会给他牵着走罢了——大半读者完全不需要这些,照样可以是作者最知音的鉴赏者。老实说,仅管杜甫的诗名古今第一,我自己最倾心的诗人并非他,而另有其人;不过,跟在别处一样,读诗时我们也总有点儿良心的,在读诗里,得对自己的直接感受讲良心——我只怕论诗时,大家也像别处一样,虽都有良心,而未见讲良心。

我也像杜甫这首诗,跑马跑得太远,拐弯拐得太多了。还回头讲对句的诗病。“穿同边鞋”的毛病,实际源自对辩证的忽视,它把两句写同一个意思,浪费了格律形式提供给我们的丰富可能性、荒废了它那广阔的发展天地。毛自己爱讲经他机械化了的辩证法,可是写诗时,经常忘掉这点。他那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熊罴”便是合掌的一例。“英雄”就是“豪杰”,“虎豹”不异“熊罴”。其实,这联也有点儿对立意味,它把一个意思从正反两面讲出,不过,太表面了,只等于说了“我比你行”之后,又补一句“你没我行”;我们感觉到的是我的自吹在另一句里唠唠不休地重播一遍。《吊罗荣桓》“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上句是中国的故典,出自《庄子·逍遥游》,下句跨山过海、超时越代地跑到西方古代也寻一个相同的典故,来助成“合掌”病。[vi]这只同边鞋代价不薄,害的富贵病,腹笥不丰的人还害不起。

其实,毛自己也有流水句,譬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还有对立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个对立句甚至还包含流水因素,“宜”这样,“不可”那样,意思相反,讲法也相承。它不取“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那种问答形式,似乎便没有那样打眼。可是,毛这句的确写得不错,何况《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并不以孤句警策取胜。我个人对专讲炼字琢句的诗法也不大敬佩。《吊罗荣桓》[vii]通篇为散句半散句,这种写法古人也试过;《和柳亚子》第二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第二联用散句半散句,古人多有;这些变奏都无非想使苛峻的格律松动一下,到法律之外去淘气一番。

 

 

 

 

 

 

 

 

 

 

 

 

 

 

 

 

 

 

 


 

[i] 《答友人》全文如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点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www.deyou8.com

[ii] 《和周世钊》全文如下: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iii] 《登庐山》全文为: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青葱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iv] 毛到底是把鲁迅的书名《热风》来对“冷眼”,还是仅仅由眼是“冷”的,便在风之前加上个“热”字?这两者表现在作品的外形上完全一样,而在作者的思维里大不相同,同时也提示出不同创作风格、习气。对创作和鉴赏都有经历的人会留意到,前一种对法是那些作风巉刻的作者的方式,而后一种不过流露出做对句时力不从心的草率、笨拙。我读毛的印象,他不大有巉刻的习气。

[v][v] 《到韶山》全文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熟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vi][vi] 我本来没有留意过这个西方的典故,家里那本克雷洛夫寓言现在也不知扔在哪个角落。《毛泽东诗词集》注解说:俄国克雷洛夫寓言中说: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认为鹰飞得跟鸡一样低;鹰答道: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毛把它跟斥鷃扯到一处,使我相当高兴,好比在他乡遇到故知似的。

[vii] 《吊罗荣桓》全篇为: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