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篱笆那边》的教学和思考

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篱笆那边》的教学和思考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371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篱笆那边》的教学和思考,



过去,我们曾经特别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这给以往的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代表现代语文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让语文教学充分凸显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说起来,语文教学包含人文精神,这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在特别强调工具性的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完全不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性,恐怕也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在我们进行课程教育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在强化人文精神方面做些什么呢?

许多时候,我们缺乏的往往只是常识。比如,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当代青年最缺乏的,最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引导的人文精神究竟有哪些?从理论上说,也许我们对于在语文学科中突出人文性的呼唤并无大的分歧和抵触,但是,就实践意义上说,对于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不同的教师之间,却可能相去甚远。

我以为,最根本的人文精神至少应该包含这样的内容。承认并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努力摆脱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等与标准化评价一脉相传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懂得和获得思想的乐趣,自觉维护思想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平等与自由的空气;自觉养成热爱科学、讲求理性、尊重别人的意识和习惯,等等。而我敢说,这样的人文精神意识,我们许多教师和学生还是严重缺乏的。因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不少教学工作者也还是做得很不够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



一、教案设计的困惑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这是一首小诗。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她是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就在高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外国诗歌单元中,我们和她邂逅了。

诗作没有更多的意象,意境神韵之类,在这里似乎都无从谈起。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感觉,不怕内容多得讲不完,就怕内容简单得没话说。而我们面对的,偏偏就是这样的教材。

当然,进行教学还是有办法的。这里有象征手法。比如,“篱笆”象征着规矩,戒律,阻隔,或者是保护;“草莓”象征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对于我们的学生,这些内容不需要你喋喋不休。这里还有心理描写。“我”的内心矛盾,对于“上帝”心理的猜测,以至于人的天性与社会规范的冲突……诗,有值得咀嚼的地方。换句话说,根据我多年来备课和上课的习惯经验,要把这首小诗上出课堂效果,上出训练质量,乃至于上出些新意和高潮,我自信还是可以办得到的。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很方便地把这首小诗的课堂教学熟练地组织起来,大致如下:

简单的介绍一下狄金森和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色;反复朗读,整体把握作品中包含的哲理;然后个别回答,诗中写到了哪些对象?明确:篱笆,草莓,我,围裙,还有上帝。诗中写了什么事件?明确,我看到了篱笆外的草莓,想爬过篱笆去采摘,但是又怕弄脏了自己的围裙,受到上帝的责骂。组织讨论:“草莓”在这里象征着什么?“篱笆”又象征着什么?“上帝”又代表着什么?明确:“草莓”象征着诱惑,“篱笆”象征着束缚,“上帝”代表着维护规矩的人。诗歌朗诵,特别注意“草莓,真甜”和“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体会诗句中包含的感情和思想。

对了,我还可以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在自由和规范之间,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外界的诱惑,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好自己,筑起理性的“篱笆”,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些,不是很好的人文思想教育吗?我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内涵,不就是这样在“体现”着吗?

但是,这个时候,我产生了深深的困惑。最先引起我警惕的,是我发现自己正在无意间扮演着诗歌中那位“上帝”的角色,几乎是下意识地承担着维护规矩的责任。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这首诗歌,我们就会清晰的发现,狄金森的这首诗歌作品中,“上帝”可是个令人怀疑的家伙!我们甚至可以很分明地感觉到诗人对于“爬篱笆”这一行为的同情、理解甚至赞美。我们怎么做起了反面文章?

要说,我还是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解决这个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念冲突。虽然我不能够把诗歌的言外之义说成是什么“阶级的局限性”(天哪,我可是亲耳听到某位教师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毕竟还知道我们的文化背景,主张维护“篱笆”的权威是我们的主流思想,于是,如果真需要我表达,我会找文化背景不同这件很有些时尚色彩的外套披上的。

但是,我所面对的这些学生,都能够这么想吗?万一他们十分地渴望着“草莓”,十分地厌恶着“篱笆”,我应该怎么办?毕竟,我所要面对的,是几十位活生生的人啊!

还有,我就真的这么相信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所持有的思想和观念,果真是那么值得推广和维护的吗?

是的,为人师表,我们从第一天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起,就知道这样的口号了。“表”就是表率,也就是道德楷模,如果你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都不懂得维护规范,那你的表率作用可是要打折扣的了。谁说不是这样的呢?

可是,我们又是曾经接受过新教育新思想熏陶的人,懂得人应该拥有思想的权利。懂得“统一思想”和“统一认识”之类的活只应该是政治家们才能干的,懂得尊重每个人的思想和个性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素,我又怎么能够大言不惭地担当现代青年的思想导师呢?

作家王小波说过很俏皮的话:“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假设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脑子挖出来扔掉,换上他的,我绝不肯,除非你能够证明我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个鸡窝。”(《思维的乐趣》)我不幸是很喜欢王小波的人员中的一个,所以,要我去做那只有政工干部或者“上帝”才能做的事情,我就至少会感到困惑和痛苦。



二、课堂上的风波

课还是照常开始了。本来,一切正常——我们向来把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顺利展开的教学活动称为正常。已经到了课堂训练结束,准备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了,却偏偏发生了一场风波。

“老师,你刚才说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对规范的理解和态度也有不同。那么,我能不能说,你们老师和我们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对规范的理解也应该有些不同?”

我一怔。这个同学不是别人,正是前不久因为有些早恋迹象而被我“开导”过的那位。我想,我说话得留心。

“我想也可以这么说……”

“不同是不是就表示有对有错?”

“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老师,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文化?”

“这个……,我们可以展开讨论……”

我没有想到他的火力这么猛,我知道自己有些冒汗了。我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支支吾吾的习惯,这样尴尬的场面还遇到得不多。我已经感觉到,对方今天的问题,是有备而来。

那就讨论讨论吧。我提醒自己,必须给学生应有的尊重,坚决不使用“教师的威严”。

话题越来越具体了。许多学生针对学校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有些学生围绕早恋现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为“草莓”正名的,有为“篱笆”辩护的,一时间,奇思异想,精彩纷呈。

“为什么把‘草莓’叫做‘诱惑’?当年夏娃吃下的那个苹果也被称为‘诱惑’,这总是给人邪恶的印象。我建议把它们叫做智慧果或者文明果!”

“为什么要为‘草莓’设置‘篱笆’?肯定有着‘篱笆’的道理,比如‘草莓’还没有成熟,或者这‘草莓’是别人家的,说不定那‘草莓’还是有毒的呢。我们不能只看到‘篱笆’阻拦了我们获得幸福,还应该看到它可能保护着我们不受伤害呢。”

“爱‘草莓’是我们人的天性,爬‘篱笆’是对于‘篱笆’的反抗,只要有‘篱笆’的地方,就总有爬‘篱笆’的行为。所以说,‘篱笆’在客观上其实起着诱惑我们犯规的作用。”

“既然要阻隔,那为什么不是砌堵墙?或者再架上‘电网’?一道‘篱笆’,让我们看得见,拿不着,这不是故意害人吗?”

“鲁迅曾经讽刺过那些禁止男女同学同泳的法规,说明鲁迅也是不赞成太多的规范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