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感受与思考”作文教学课教案,
2、[打印成篇]学校有一门实验分析的选修课,老师说这门课以实验报告的分数来计成绩,共十个实验,每次满分为10分。有一个学生每次操作都很认真,报告也写得很规范,可每次分数都只是四分或五分,最后通的得分无论她怎样算都只有47分。老师公布成绩时,说到:“几乎所有同学实验误差小,因此分数很理想,只有一个同学分数不太高。然而根据我们学校的仪器设备,实验误差应该比较大,我做了三十年的实验从没得到你们那么精确的答案,你们的答案很显然是根据课本编出来的,我都判了及格,只有那位同学一直坚持使用原始数据,我想给她满分。
这位同学因自己付出努力而不能及格,在老师宣布结果之前她的心情是如何委屈,如何沉重,在这沉重的深渊老师突然宣布给她满分,她的感受又如何呢?
如果你是她,你的感受如何?请先独立想一想,然后写出你自己的设身处地的真实感受。 [5分钟独立写出150字的感受;朗读;点评]
( K:请听听这位同学的感受:听这番话时,我先是惊诧,后来逐渐有些震惊了,等老师说完最后那句话,我脑海有过片刻的空白,接着心中就被一股很汹涌的情感激荡着。我微微抬起头,两眼满含感激地望着李老师,李老师也在看我,那温暖的眼眸中充满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不知何时,泪水已模糊了我的双眼,只是,我知道,虽然我眼中有泪,但我已不必再低着头。 )
四、深入的感悟
深入的感悟生活,是在个性化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说它是间接的认识,是说它是人通过某种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如昨天还看到一座院子整整齐齐,今日则只剩焦门烂墙、断壁残垣,我们便知道这里失过火。“失过火”这个事实不是直接看到的,而是通过眼前的现象作为媒介经过思维间接反映的。说它是概括的认识,是说它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
*如何深入地感悟? ——掌握以下认识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
①由此及彼:就是以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横向的广泛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这讲的是思考的宽广性、联想性。一般说来,通过之间的类推,由平常事物联想出不平常的道理。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作为一家之长,妻、妾、客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他“暮寝而思之”,认识到妻、妾、客有“私、畏、求”的情况,使他一度受蒙蔽。由此邹忌联想到齐王作为一国之君,朝中左右宫妇、朝廷之臣、四境之民也有“私、畏、求”的情况,推想齐王也会有受蒙蔽的情况。由于范围更大,人更多,所以受蒙蔽程度会比他自己更厉害。
②由表及里: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本质与非本质常常纠缠在一起,非本质的东西有时还会掩盖本质的东西。正如和氏璧没有雕琢以前,外面包着一层石头,这层石头掩盖了璧玉的光辉。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这里讲的是思考的深入性。然而事物常常包含着若干个层次,所以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认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它最初的主题定为“反迷信”,后来改为“反迷信和反封建”相结合,最后才确定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三次改动说明思考在不断地深入,最后确定的主题应该说是深刻的。
③由点及面:即由个别到一般。“点”的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而“面”的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由点及面”一般是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写作最重要的是紧紧把握住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感情的概括。这种概括愈广泛,就愈具有典型意义,愈能引起人的共鸣。这就是思考的概括性。有人说,科学家关心的永远是一般(面)的东西,艺术家永远关心的是个别(点)的东西。徐志摩《再别康桥》就是紧扣康桥的优美景物,通过身临其境的描绘,由此抒发既是个人独有的,又是人人皆具的对已逝美好事物的无限不舍和怀念之情。
*感悟能深入到哪里?——
情感爱心:乡情、亲情、友情、山河情、爱国情;宽容、尊重、 同情、悲悯、仁爱、无私(大我)之爱;
价值观念: 公私、义利、贤愚、廉贪、成败、得失、祸福、荣辱、苦乐、爱恨、生死;
真善美、真理、正义、自由、和平、平等、公平、公正;幸福、责任、 尊严、信念、理想、希望;
精神:奉献、牺牲、拼搏、实干、探索、追求、挑战、冒险、大无畏、抗争、进取、开拓、创新、实践、改革、团结、惜时、求知、求实、求真、乐观、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独立自主、侠义、助人、舍己、扶危济困、吃苦耐劳、执著、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知难而进;
品质:善良、忠诚、正直、诚实、诚信、谦逊、自知、忍耐、节俭、勤劳、刻苦、勇敢、坚韧、坚强、毅力、高洁、淡泊、坚贞、人性、良知、见义勇为、光明磊落、能屈能伸、任劳任怨、艰苦朴素;
意识:生命、命运、忧患、挫折(逆境);时间、自然(宇宙)、环保、种族、毒pin;
哲理:人生感悟、生活事理(如:《我的小狗》、《拐弯处的美丽》、《月光手帕》等。)
例文1、由此及彼式 《我的小狗》:
……一会儿,打狗的人真的到了。小狗呀,小狗!你千万不要叫!你要一叫,命就保不住了!正在我暗暗祈祷的时候,只听一阵汪汪汪的叫声从缸里传出,我的心堵在嗓子眼里,气都透不过来了。打狗的人跑近大缸,掀开盖,一棒打下去。小狗口吐鲜血,只见它呆呆地望着我,才慢慢的歪倒下去。它仿佛想说什么,可来不及了。
(感悟)小狗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怜悯它,又恨它不该叫那几声。仔细思量,小狗听见有生人进院能不叫吗?它是在恪尽职守啊!于是,我原谅了它,又迁怒于打狗的人。可又一琢磨,他们不也在履行职责吗?我也理解了他们。(深入)是呀,人们活在世上,都应该尽职尽责,哪怕是死,也应该死在自己的岗位上。
2、由表及里式 《月光 手帕》(鲍尔吉·原野):
很多年以前,我在医院为父亲陪床。病人睡熟之后,陪床的人并没有床可睡。时间已是后半夜,我散步在一楼和三楼的楼梯间。这时的医院没什么人走动了,几个乡下人披着棉袄蹲在楼梯口吸烟。偶尔有系着口罩的护士手执葡萄糖瓶轻盈往来。
我下到一楼,又拾级上楼,走在我前面的一个小姑娘,约模是个中学生,行走间蹲下,捡一样东西,旋又走开了,回头瞅我一眼。她走开后,地上一个薄白之物仍放着,像一个手帕。
我走近看,不是手帕,而是一小片月光摊在楼梯上。为什么是一小片呢?原来是从被钉死的落地长窗斜照进来的,那上面只有一方手帕大的小窗未钉死。子夜之时,下弦月已踱到西天。这一片月光射入,在昏黄的楼道灯光下,弥足可贵。小姑娘误以为这是奶白色的手帕,她弯腰时,手指触到冰凉的水泥地上便缩回了。她瞅了我一眼,也许是怕笑话。
(深入的感悟)我不会笑她,这一行动里充满生机。小姑娘也是一个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忍受怎样的煎熬。但她是这么敏感,心里盛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误作手帕。 [诗意的、审美的心灵向往]
在她发现这块“月光手帕”前,我已将楼梯走了几遍,对周遭懵然无动于衷。正是因为她弯腰,才诱使我把这一小片月光看成是手帕,或者像手帕。但我感伤于自己没有她那样的空灵,走过来也不会弯下腰去。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世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此事有了新的想法。多么喜欢她把这块“手帕”拣起来,抖一下,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我替月光遗憾,它辜负了小姑娘轻巧的半蹲拣手帕的样子。
3、由点及面式 《走进生活》:
小时候住在乡下,随外婆到菜园收拾菜蔬,发现她总是把菜苗中间长出的粗茎掐掉,无论木瓜、扁豆尽皆如此。我迷惑不解,外婆告诉我说:“这是摘心哪,要摘去中间的心,才会在旁边长出更多更好的芽,这样木瓜才会变聪明呀!”那时我仍不太懂,只是对木瓜变聪明颇有兴趣,便乐得帮外婆“摘心”。
近来母亲在楼下的空地种了一些牵牛花,她竟然也要时常掐下中间的芽,我猛然忆起儿时的“摘心”之说,原来木瓜会变聪明是假的,摘心会让植物长得更茂盛更茁壮才是真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