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荷花淀》——我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谈

《荷花淀》——我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谈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265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荷花淀》——我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谈,

    该教学模式试图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模仿式的学习方式,增加教学的开放性,教师不作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去尝试和探索,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为此,他提出并试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特征是:⒈教学无固定结构。教师和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无设计、无安排、无组织,教学完全在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气氛中进行。⒉教学无固定内容。教师不向学生提任何要求,课堂上只有学生随心所欲、不着边际的自由漫谈。大家谈的都是自己的想法,既不来自书本,也不来自教师或权威人士的思想。⒊教师不作任何指导。不讲课,不提问,不评定学生,不干预学生的任何活动,只是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以一种既友好、又随便的态度与学生坐在一起。因此,罗杰斯的学生坦恩鲍姆(S·Tenenbaum)博士称这种教学方法为“非指导性”教学方法。①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转变教学观念至少有三点启发:⒈教学应该有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友好氛围;⒉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⒊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应该自己独立地去尝试和探索。语文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虽然叶圣陶早有论述,钱梦龙已有概括和实践;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围着教师转的现象——教学内容由教师设定,教学过程由教师控制,在满堂灌或一问一答中进行着语文教学。五十年代咱们国家曾经盛行过苏联凯洛夫的教学法,在实践中被我们异化为一问一答,一切都由教师的提问支配着,即使无话可问也还要问,以至闹出了笑话:春风杨柳多少条?——万千条!六亿神州怎么尧?——尽舜尧!如今,五十年过去了,这种一问一答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而且还加入了时代病——“标准化”。学生思维不但被控制着,还被僵化了。近年来,随着公开课、示范课、创优课的增多,另一种时代病又出现了:语文课成了表演课,教师成了演员,学生则成了道具。教师为了表演给听课老师看,竭尽花样翻新之能事,将学生随意摆布。学生的主体性荡然无存。因此,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重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也有不足之处。教学无固定内容,一切随学生自由漫谈,“谁也不知道下一分钟教室里会出现什么局面”。②   这完全放弃了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师不作任何指导,只以顾问、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削弱了教师的作用。所以它因过分强调学习者为中心而走向了另一极端。
         因此,笔者试图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同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教师过分中心论和人本主义的学生过分中心论进行折中和改造,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只是教师不作出明确的指示,不给“标准答案”。我模仿着将自己的教学模式取名为“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并初步设计和试行以下教学步骤:
        第一步,自读。学生先自读课文,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不去左右和影响学生的思维。
        第二步,定向。读完之后,学生自己决定本文或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包括内容、目标等),教师不作决策,只起组织作用。个人定向后交给小组(上下两桌为一小组)讨论,形成本组的共性主题;之后又交给全班讨论,形成班级的共性主题。然后,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学习特长、学习兴趣等),或取班级的共性主题,或取自己的个性主题,或两者兼顾。这样既能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又能照顾到个体差异。
        机动步,引导。这一步一般不用,只在刚开始学习新一类文体(比如第一次学习小说,第一次学习新诗)时才用。而这引导也仅限于学习方法之类的,且要求十分宽泛,决不作具体的示例性方面的指示,以免束缚他们的思维,限制他们的自由探索和创新尝试。
         第三步,研读。与第一步的自读相比,这一步的研读是定向后的研究性阅读,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模仿老师的示例)。这种研读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一步给学生较多的时间(约占整节课的一半左右)。
        第四步,讨论。研读结束后,以上下桌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先每人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完善。
        第五步,交流。每小组选派一人参加全班交流,介绍研读感受。交流过程中教师不插话,不提问,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他们说得不太理想,教师也不接过话题一说了之。
        第六步,引导。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思想后,作适当的补充,以深化学生的认识,或给他们新的启发。教师的发言决不作为指示,更不作为“标准答案”,仅供他们参考、思考。引导要精讲,一要讲得少,二要讲得好。
        下面以笔者教学《荷花淀》的过程为例,稍作展开。
         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学习主题?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题?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倾听者。全班形成的共识是:本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风格等。
        第三步,引导。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⒈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⒉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分析。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这一步就是前面说的“机动步”。)
         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课堂上给他们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
        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各组同时进行。
        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位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教师只作为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等学生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特色研读讨论得比较充分了(有十之七八乃至十之八九),教师才作最后的引导。这引导不是下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