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海子的大地与天空

海子的大地与天空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913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海子的大地与天空,

海徳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荷尔德林的大地与天空”。在我未读完海子诗全编文论部分时,我已感受到海子诗里带有荷尔德林色彩的“大地与天空”。

有感于两位诗人生命的悲剧:一位英年早逝,在铁轨上残酷地结束了一生;一位正值盛年时精神迷乱。他们之间,一定有相通的灵性与气质吧。当我读到海子所写/我所喜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不禁激动、感叹、唏嘘不已。两位诗人相似、相融的气质,他们的大地与天空紧紧抓住了我的视线。

海子远离种种喧嚣,怀着执着的理想在默默地挖掘。他融入了个人对这个时代的独立观察、体验和思考。“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海子生长在农村,他更懂得土地,土地内部的神秘力量,土地与人,土地与天空的关系。土地炼化成他的质朴单纯,又给予了他黑暗和深沉。他那么亲近它,以至死后还想栖居在故乡的菜园地头,和土地永远融为一体。

大地

大地有两种性格:丑恶、芳香。丑恶的大地腐败,流着鲜血。芳香的土地才是栖居与生命之地。正因为自身处于这样一种矛盾,所以大地是尴尬的。大地尴尬的原因是:不死、丰富、无力、沉寂。永无所为而期待有所为,被动地承受。(/太阳土地篇第十一章/)婆罗门女儿到处遭遇祸害,几次进入坟墓又终不能死去,而她的活着永远带来灾难。她被摆弄、她无力、她麻木,然而她始终不死,永远不死。“这女人就是,大地的处境”。

人像麦子一样,超出土地外又回归土地。先长出土地,吸取土地的滋养,死后又作为它的构成部分。人是大地骚动的部分,因为有了人,大地承载着太多的欲望。海子的诗中不断言说“腐败的大地”,“麦子是土地的头发,头发里藏着欲望和痛苦”。麦子被耕种和收割了千次万次,正如依赖土地、滋养土地的一代神的子孙的命运。(太阳土地篇第二章原始力)

丰收的女祖先

大地幻觉的丰收

腐败的土地

这时响起

令人恐怖的

丰收的鼓

鼓,嘣嘣地响了

内陆深处巨大的鼓

渴望的鼓啊------

大地微微颤动

我为何至今依然痛苦

我的血和欲望之王

我为何至今依然痛苦

擂起我们流血的鼓面

滋生玉米 腐败的土地 变乱的太阳

鼓 节奏打击死亡快慰欲望

人的处境,人的欲望就是那面鼓、流血的鼓、内陆深处的鼓。鼓在战场上的特性在于:它不是直接的武器,但它总用鼓声表达战胜的欲望,成为促进人战斗的拨动力,造成心理上期盼和等待的焦急,感觉的失衡。一种稍纵即逝的音乐性的东西神奇地左右内心。设想一面鼓,它不发声的时候,凝聚了仿佛是古老的寂静。当它被击响,连大地也“微微颤动”,所以“鼓/节奏/打击/死亡/快慰/欲望”。欲望是大地的黑夜。“

黑夜从大地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欲望被满足(确切说部分满足后),大地进入了空虚和沉寂。如同芒克/没有时间的时间所描绘的那种境况:不再有记忆/也不再有思想/不再期待/也不再希望。生命也只剩下了这迟早被耗尽的本能和欲望。

时刻操持鼓槌的,是大地上荒凉的人类。海子是荒凉人类的代表,人类处于他设想的境界的中心。“通过荒凉、冷寂来反衬他内心情感的炽热似火,反复渲染强化了诗人主体与事物客体在情感方向的冲突与反差,诗的内在张力由此而来凸现。”海子是大地上孤傲的人类———“人类,你这充满香气的肮脏的纸/天空无法触摸到我手中这张肮脏的纸/这就是我的胜利?”。

大地,对于人类有多重属性。它首先是荒凉人类的承载者。大地不仅是人类永恒的栖居之地,它也为短暂的人生提供生命的价值所在,即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海子对大地深怀感情。大地对于他,不只是一般的栖居之地,还是精神上难以割舍的故乡。他能够感觉到大地的呼吸与思想。有一首诗这样一来写道:

故乡的夜晚醉倒在地

在蓝色的月光下

飞翔的是我

感觉到心脏,一颗光芒四射的星辰

醉倒在地,头举着王冠

头举着五月的麦地

举着故乡晕眩的屋顶

或是星空,醉倒在大地上

大地,你先我而醉

你阴郁的面容先我而醉

我要扶住你大地

这首诗描绘了海子和大地的亲密关系,仿佛一对好兄弟相对痛饮。大地人化了,彼此在夜晚对着另一客体——繁星满天的夜空。这里近似辛弃疾词中的意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定如是。青山与我,大地与海字相向忘言。大概因为这种交流的通畅,海子与大地心有灵犀。于是海子的诗中有一种不可抑止的内在情绪的欢乐。这中欢乐情绪的典型代表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第一部分的短诗中。海子细致地写桃花、海水、夏夜星光、五月。海子心中盛满了夏夜平静、温暖的感觉。他和大地一起等待澄明神性的回归。神与人相隔如两条平行直线。日出日落,月升月降,等待的日子漫漫无边,大地也没有了边缘和尽头。有限的生命有了荒凉感。神什么时侯降临?

天空的门

紧紧地关着

没有人进来也没有人出去

没有人上来也没有人下去

人似乎永久被抛弃,成了“在太阳下/荒凉的人类”。内在的渴望驱使诗人主动寻找。他仰望上天,自然遇到阳光,穿破云层直泻而下。抚摸大地,滋润万物的光。仿佛是神对大地的抚摸。“孩子们,听见了吗/这降临到大地上后/你们听到的第一个/属于大地也属于天空/的声音:孩子们,听见了吗囚禁在路途遥远的车上,那是太阳/太阳。

神性之根

天空为真理之所在,神意的栖居地,光是从那里来的,从天空上射下来的。

天空无疑是海子想望的福地。相对于大地的昏浊、黑暗欲望、腐败,天空为澄明、光亮、宁静与健康。虽然一清一浊,泾渭分明但诗人离不了大地。作为诗人兄弟,诗人的肉体、精神的承载者,大地是诗人向天空歌喊的基础。土地的死亡力正是诗歌。土地是“上帝脱落的羊毛囚禁在路途遥远的车上/原始的生命囚禁在路途遥远的车上/故乡领着饥饿 仿佛一只羔羊/酷律:刻在羊皮上 我是诗歌”。罪饿肮脏的土地上产生了刻在羊皮上的诗歌。这样看来,诗歌是得救的外在表现:“是为了远方的真情?而盲目上路/奥秘从灰烬中站起脱下了过去的丑陋/道 从灰烬中站起脱下了过去的诗歌/过去的诗歌是永久的炊烟升起在亲切的泥土上/如今的诗歌是饥饿的节奏”。是本世纪的饥饿仪式,诗人所等待瓣神性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它如同春天万物复苏的生命力,本世纪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世纪:正在没落的祖国、自然和人。没落是饥饿的成因,这没落源于绝境:60年代中叶“文化大革命”的经历和记忆,近百年中国人振兴国运的忧患意识,加上进入80年代以来逐渐逼近和显示的世纪末的悲凉感,再加之海子敏锐的内地他感受了人与人、人与世界更多的荒谬和苦楚。体现愈深,愈是渴望,也就愈是绝望。

这里想说明一下,海子神性的执着并不是世俗所说宗教的迷狂,海子诗中所体现的神性,有多重意义:

第一是诗歌本身的神性,首先在于操持诗歌的主体即人的神性,作为诗人,海子有一种骄傲,他探寻到土地内部的秘密。为土地神圣的使者,他接受牺牲和使命,正如诗中所定的他和土地的这样一种紧密联系:秋天如同我扶着腰安睡如地……寻找内心和土地,才是男人和秘密。

海子的土地纵然有千般座朽,万般罪恶,但他为它感动,甘心担当寻找神谕,仰望天空的职责,他同情土垢黑暗,愿做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太阳、土地篇、第五歌咏》中,他用浪漫主义的代表雪菜之口说:

大地 你为何歌唱和怀你为何因万物和谐成痛苦

叫内心的黑暗抓住了火种

人民感动了我

人民感动的我

灵魂的幻象丛生

一只摔打大地的鼓上盘坐万物

“叫内心的黑暗抓住了火种”,既可理解为大地在绝望的黑暗中抓住了诗人这一火种,又可理解为诗人在对大地失望的黑暗中抓住了使命这一火种,荷尔德林曾反复强调诗人,先和和祭司的亲缘性,鉴于神圣的共同点,展望未来时诗人是先知,回顾过去诗人为祭司。在《面包和酒》中荷尔德林说明诗人的作用:

[1] [2] [3]  下一页

海子的大地与天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