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戴望舒的感情世界

戴望舒的感情世界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857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戴望舒的感情世界,

    戴望舒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他的感情世界却是一波三折,充满坎坷。他有过失败的初恋,又有过短暂幸福的婚姻,但又以失败告终。什么才是真正的两人世界,也许,戴望舒的经历能给人以启迪。

  初恋

  1927年,戴望舒回到杭州后,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扩大反共,杭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为安全计,他又转到松江县施蛰存家中暂避。

  这个时期,望舒的感情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件重要事情———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1910—1964)是上海女中学生,毕业后在上海邮电部门当职员。此时施绛年业已成年,亭亭玉立。

  望舒因为与施蛰存的友谊已经达到忘于形骸地步,与施绛年也早已相熟,匿居于施家之后,与施绛年有了更多的接触,爱情的幼苗在诗人心田萌生。但是上帝好像没有精心雕塑诗人:赋予他超群的才华,却没有给他翩翩的风度。望舒外表高大,面孔黝黑,但感情深沉强烈细腻,对绛年一往情深。绛年虽比他年幼5岁,因受到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哥哥的影响,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不平衡,再加上望舒面部不雅,也使绛年不悦,给他们的爱情蒙上阴影。

  姑娘和诗人彼此熟稔,诗人又是其兄长的挚友,所以,态度明确而未遽下断语,温和平静,善意宽怀,始终以微笑对待诗人的苦苦追求,希望诗人能明白她的暗示,但多情的诗人却误会了对己的态度,以为希望之火并未泯灭,仍然苦苦追求,但另一方面又体悟到姑娘微笑中的“寒冷”,闪现出不祥的预感。

  望舒的初恋是痛苦的,使他更为痛苦的是他囿于传统,自尊而又内向,只能把自己的真实通过想象流泻于诗篇之中。

  对诗人爱的冷漠,实际上是对他的人格和生命的轻慢和蔑视,这对于一个有高度文化教养和自尊心旺盛的诗人来说,真正感到生之屈辱和苦恼。他忍受不了这种令人徒然、绝望的期待。他约请施绛年最后一谈,希望她能接受自己的感情,否则他就跳楼以身殉情。施绛年为望舒的赤诚所感动,也为他的自萌短见所震慑,千金一诺,勉强接受了他的感情,于是,望舒命运有了新的转机。

  望舒回到杭州,请父母到松江向施绛年的父母提亲。绛年的父母过去是不同意这桩婚事的,如今在这种情势下,加上施蛰存的支持,勉为其难地应承了。1931年春夏之间,戴望舒和施绛年举行订婚仪式。

  但婚期拖延下来了,不久,施绛年提出条件,要求诗人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和有了稳定的收入,方可完婚。诗人又一次跌入感情的低谷。

  1932年10月,戴望舒应承难以兑现的爱情预约,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海外的传闻,果然是事实,施绛年已经移情别恋。绛年与望舒订婚前,和别人已有恋情。她很苦恼,这份恋情不能公之于众。偏偏望舒又苦追不舍,并以身殉情表明心迹,加之父母也点头允诺,她只得勉强与望舒订婚。这样,一下使她陷入两难境地。但她毕竟是一个感情成熟有个性的姑娘,终于还是选择了自我,选择了她的感情,把婚期延宕下来。望舒去法后,施绛年即表示了不可与诗人结合。她爱上了一位冰箱推销员,这当然引起轩然大波。为了不给远在海外的诗人增添苦恼,施蛰存和其他在国内的亲友一直瞒着诗人。望舒在里昂时已有传闻,从通信中也感到绛年的冷淡,写信给施蛰存询问原因,施蛰存出于好意,并没有告诉真情,不过他也知道,作为哥哥无法硬性叫妹妹就范,感情的事不可勉强。望舒回国后面对这样的情形,既痛苦又气愤。他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终于结束了为期8年之久的婚恋。施绛年后来也无愧无悔自己的选择,面对岁月的风风雨雨,顽强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1964年病逝于香港。戴望舒是全身心的投入,事情却走向渴求的反面,他感到“心的枯裂”(《秋夜思》),完全是情理之中。

  与穆丽娟共结并蒂莲

  戴望舒回上海以后,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坊公寓。刘呐鸥和穆时英一家住一幢楼。戴望舒和杜衡另住一幢楼。失去了施绛年的爱情,诗人与他的朋友穆时英、刘呐鸥、杜衡有了更多的交往。在这场婚变中,朋友们都较同情戴望舒,朋友的情谊和安慰冲淡了他失恋的沉哀。

  穆时英(1912—1940)是朋友中对望舒最为钦佩的一个。他对望舒回国的婚变甚为关注,他安慰望舒:“施蛰存的妹妹算得什么,我的妹妹要比她漂亮十倍,我给你介绍。”

  穆丽娟(1917—)是穆家唯一的女孩,端庄秀丽,望舒后来在诗中称许她:“温柔又美丽。”穆丽娟受到母亲和哥哥影响,也喜欢读一些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她很敬重哥哥的文才。她与穆时英的文友都比较熟识,文友都称她为“穆妹妹”。因为哥哥的关系,丽娟很自然和戴望舒有了往来。先是晚上一起玩。戴望舒从法国带回一种法国式打桥牌的方法,教丽娟他们打牌,或者去跳舞,稍后,望舒约请丽娟白天帮他抄稿子。戴望舒单独住一个套房,一个大房间,一个小房间。大房间是卧室,小房间是书房,望舒常常请丽娟在小房间帮他抄文稿,彼此有了更多的单独接触机会,逐渐产生亲昵的感情。丽娟年刚18,中学毕业,自幼家境优裕,父亲兄弟相处和睦,觉得眼见都是好人,也早对诗人埋下倾慕之心。望舒面对娴雅,文静,单纯,如同蓓蕾初放的丽娟,熄灭的爱情火焰又重新燃烧起来了,于是他们相爱了。1935年冬,杜衡受望舒委托,向丽娟母亲提亲。丽娟的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和蔼可亲,加之大哥的支持,提亲顺利地得到许诺。订婚时,没有举行仪式,望舒通过杜衡把钱给丽娟母亲,要丽娟自己买一个钻石戒指,以志纪念。

  1936年6月,望舒和丽娟如期结婚。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他们拍了结婚照,青年诗人徐迟作他们的傧相。望舒的庄重和大方,丽娟的秀丽和甜蜜的微笑,徐迟的翩翩风度和愉悦,显示出新婚的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婚后生活的安定和美满,也促使诗人对事业作新的追求。

    不久,长女戴咏素诞生。

  当时一般朋友也觉得望舒和丽娟琴瑟和谐。他们夫妇俩常常一道到玛蒂夫人、艾泼斯坦和艾伦那里作客。望舒的同乡、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冯亦代是他们家的常客。望舒夫妇曾为冯亦代和郑安娜当过婚姻介绍人,1938年5月,望舒全家乘船由上海来到香港。

  家庭里的独唱

  穆丽娟温柔、美丽、沉静,这种沉静包藏她的整个性格。静静的,像一朵水仙花。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阅历的加深,她的个性成熟了,对感情理解和追求也有更深刻的内容。望舒在追求施绛年的时候,心扉是敞开的,渴望与她交流。他的感情有强烈的爆发力和穿透力。他和穆丽娟的结合,来得顺利,几乎没有什么波澜,因而至少缺乏像对绛年那样有力的冲动和深沉的激情。他把比自己小12岁的穆丽娟看成不懂事的“小孩子”,家中的事情都由他做主。譬如说,望舒准备把家小安顿在香港后,个人到内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样的计划,丽娟也不知道,缺少一种平等自由的气氛。他没有注意到丽娟的内心,也缺少与她作深层的感情交流。他把爱封闭在自身,他婚前婚后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中,流露出来的幸福、充实、完满和信心,也仅是自我品咂和陶醉。据穆丽娟说,他平时在家话不多,只是看书写文章。如果说,男人们生活在思想里,那么女人们则生活在感情中。丽娟的感情逐渐觉醒了,需要温暖,需要滋润,但这都是望舒所未顾及到。充满欢欣的幸福小天地,埋下了感情悲剧的最初因子。到了香港以后,这种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变,望舒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但与丽娟独处时,却默而无言,单调乏味,若不是女儿朵朵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嬉戏,家庭生活更显沉闷,穆丽娟觉得自己是家庭生活的旁观者。她有很多空闲,但又无所事事,家庭不是充实的处所,而是空虚的幻象,是一片沙漠。丽娟常常感到生活中缺少一些滋润灵魂的爱。谈到她和戴望舒在香港的后期生活时说:“他是他,我是我,我们谁也不管谁干什么,他什么时候出去,回来,我都不管,我出去,他也不管”。两个人的世界应该是彼此交融相互贯通的整体。对爱人的精神世界的体验,应该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爱侣之间的精神交流渗透越深入,他们之间的爱情就越稳固,结合过程中唤醒的生命力度感和创造感也越强。彼此之间,不仅仅是对方身体的占有,而且也是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享用。男女双方这种结合,才是巨大的幸福。但是望舒和丽娟他们不是合唱,而是彼此独唱。

  望舒的诗写得很美,诵其诗,想其人,一般人都以为诗人一定是一个风流潇洒的白面书生。朋友相处,诚恳,真挚。但是人的个性往往是多重甚至对立的组合。望舒在家庭中与丽娟缺少交流,缺少体贴和温柔,但有时偶尔一些小事,又很冲动,类似的事情发生,使业已疏远的夫妻感情更加冷淡乃至对立。穆丽娟说:“我们从来不吵架,很少谈谈,他是他,我是我。从小家里只有我一个女孩子,家庭和睦,环境很好,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一点点不开心。看戴望舒粗鲁,很不礼貌,我曾经警告过他,你再压迫我,我要和你离婚。戴望舒听了也没有说什么,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年去了。”丽娟的警告,对戴望舒虽有触动,但也没有想得更远,以为仅仅是煞有介事似的吓唬一下罢了。这样,望舒和丽娟性格和心理的矛盾慢慢积聚起来,两个人的世界由温馨逐渐趋于冷漠。穆丽娟说:“戴望舒第一生命是书,妻子女儿放在第二位。”

[1] [2]  下一页

戴望舒的感情世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