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写《围城》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写《围城》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314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写《围城》,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 累”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 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 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然后他就告诉我下 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他给我 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 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钱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 如果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可是在《围城》的读者里,我却成了最高标准。好 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除了作者 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
   
      看小说何需注释呢?可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 趣,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作真人实事。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 高明的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 离不开他个人的经验和思想感情。这话当然很对。可是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创 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 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注:参看《事实----故事-- 真实》,《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三期17页)。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 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 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我有机缘 知道作者的经历、也知道酿成的酒是什么原料,很愿意让读者看看真人实事和虚构 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样的联系。因为许多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 头换面地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自己的感情。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 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而《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 管读来好象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围城》里写方鸿渐本乡出名的行业是打铁、磨豆腐,名产是泥娃娃。有人读 到这里,不禁得意地大哼一声说:“这不是无锡吗?钱钟书不是无锡人吗?他不也 留过洋吗?不也在上海住过吗?不也在内地教过书吗?”有一位专爱考据的先生, 一竟推断出钱钟书的学位也靠不住,方鸿渐就是钱钟书的结论更可以成立了。
   
      钱钟书是无锡人,一九三三年毕业清华大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英语,一九三五年考取英庚款到英国牛律留学,一九三七年得副博士(B. Litt.)学位,然后到法国,入巴黎大学进修。他本想读学位,后来打消了原意。一九三八年,清华大学聘他为教授,据那时候清华的文学院长冯友兰先生来函说,这是破例的事,因为按清华旧例,初回国教书只当讲师,由讲师升副教授,然后升为教授。钟书九、十月间回国,在香港上岸,转昆明到清华任教。那时清华已并入西南联大,他父亲原是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应老友廖茂如先生恳请,到湖南蓝田帮他创建国立师范学 院;他母亲弟妹等随叔父一家逃难住上海。一九三九年秋,钟书自昆明回上海探亲 后,他父亲来信来电,说自己老病,要钟书也去湖南照料。师范学院院长廖先生来 上海,反复劝说他去当英文系主任,以便伺候父亲,公私兼顾。这样,他就未回昆 明而到湖南去了。一九四○年暑假,他和一位同事结伴回上海探亲,道路不通,半 途折回。一九四一年暑假,他由广西到海防搭海轮到上海,准备小住几月再回内地。 西南联大外语系主任陈福田先生到了上海特来相访,约他再回联大。值珍珠港事变, 他就沦陷在上海出不去了。他写过一首六律《古意》,内有一联说:“槎通碧汉无 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另一首《古意》又说:“心如红杏专春闹,眼似黄梅诈 雨晴”,都是寄托当时羁居沦陷区的怅惘情绪。《围城》是沦陷在上海的时期写的。
   
      钟书和我一九三二年春在清华初识,一九三三年订婚,一九三五年结婚,同船 到英国(我是自费留学),一九三七年秋同到法国,一九三八年秋同船回国。我母 亲一年前去世,我苏州的家已被日寇抢劫一空,父亲避难上海,寄居我姐夫家。我 急要省视老父,钟书在香港下船到昆明,我乘原船直接到上海。当时我中学母校的 校长留我在“孤岛”的上海建立“分校”。二年后上海沦陷,“分校”停办,我暂 当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课,业余创作话剧。钟书陷落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 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我大高兴,催他快写。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我说不要紧, 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 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 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 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 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是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他就象原《序》所说:“两 年里忧世伤生”,有一种惶急的情绪,又忙着写《谈艺录》;他三十五岁生日诗里 有一联:“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正是写这种兼顾不来的心境。那 时候我们住在钱家上海避难的大家庭里,包括钟书父亲一家和叔父一家。两家同住 分炊。钟书的父亲一直在外地,钟书的弟弟妹妹弟媳和侄儿女等已先后离开上海, 只剩他母亲没走,还有一个弟弟单身留在上海;所谓大家庭也只像个小家庭了。
   
      以上我略叙钟书的经历、家庭背景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为作者写个简介。下面就要为《围城》做些注解。
   
      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 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鸟有;某些情节略 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 自唱。两人都读过《围城》,但是谁也没自认为方鸿渐,因为他们认未有方鸿渐的 经历。钟书把方鸿渐作为故事的中心,常从他的眼里看事,从他的心里感受。不经 意的读者会对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而为一。许多读 者以为他就是作者本人。法国十九世纪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娄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那么,钱钟书照样可说:“方鸿渐,就是我。”不过还有许多男女角色都可说是钱钟书,不光是方鸿渐一个。方鸿渐和钱钟书不过都是无 锡人罢了,他们的经历远不相同。
   
      我们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 Ⅱ)回国,甲板上的情景和《围城》里写的 很像,包括法国警官和犹太女人调情,以及中国留学生打麻将等等。鲍小姐却纯是 虚构。我们出国时同船有一个富有曲线的南洋姑娘,船上的外国人对她大有兴趣,把她看作东方美人。我们在牛津认识一个由未婚夫资助留学的女学生,听说很风流。牛津有个研究英国语文的埃及女学生,皮肤黑黑的,我们两人都觉得她很美。鲍小 姐是综合了东方美人、风流未婚妻和埃及美人而抟捏出来的。钟书曾听到中国留学 生在邮船上偷情的故事,小说里的方鸿渐就受了鲍小姐的引诱。鲍鱼之肆是臭的, 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苏小姐也是个复合体。她的相貌是经过美化的一个同学。她的心眼和感情属于另一人;这人可一点不美。走单帮贩私货的又另是一人。苏小姐做的那首诗是钟书 央我翻译的,他嘱我不要翻得好,一般就行。苏小姐的丈夫是另一个同学,小说里乱点了鸳鸯谱。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目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赵辛楣是由我们喜欢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变大的,钟书为他加上了二十多岁年纪。这孩子至今没有长成赵辛楣,当然也不可能有赵辛楣的经历。如果作者说:“方鸿渐,就是我”,他准也会说:“赵辛楣,就是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