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读《伊索寓言》——学者骂人尽谐谑——《读<伊索寓言>》主题探析

读《伊索寓言》——学者骂人尽谐谑——《读<伊索寓言>》主题探析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339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读《伊索寓言》——学者骂人尽谐谑——《读<伊索寓言>》主题探析,

这是一篇厚重而奇妙的文章。

说它厚重,首先是所涉面广,有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微观剖析(首段),有对人类历史的宏观了望(第二段),有对《伊索寓言》思想内容的发挥借用(文章主体),有对现实社会的嘲讽、批判(末段),这些丰广意蕴看似信手拈来随意合成,其实非博学多识者难为之;其次是思想敏锐深刻,对人情世故具有洞明与练达,具有穿透力、反拨力,比如三言两语道出了“信而好古”的新历史观,轻巧地从流传千古的寓言中挑出“谬误”,比如对于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人群扪毛辨骨,看穿本相。这种丰广而深刻的见识竟然来自一个三十岁上下的青年学者!

说它奇妙,就文章本身而言,思路奇崛,生面别开,借古寓言传新意,化腐朽为神奇;就阅读效果而言,多重意味,似是而非,亦庄亦谐,藏头护尾,把捉不定。

但是,一句“厚重而奇妙”还不足以准确传达文章最重要的精髓。本文的写作初衷是什么,或者说本文主题是什么?奇文共欣赏,人人说心得,简单思考者直思无碍,顺着作者说的“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去思考,认为本文意在批评《伊索寓言》,如此一来文章变浅变白了;谨慎思考者让文章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给绕住了,迷惑不解,避难就易,认为文章的意义就是蕴涵着真理的“佯谬”和统一的矛盾“不谐”,充满理趣,使人启神益智,如此一来文章变深变玄乎了。按照前者的逻辑,作者是以社会批判家姿态出现,但矛头指向遥远的外国古代寓言,犹如堂吉诃德与大风车作战,所作所为实在让人费解;按照后者的逻辑,作者是以滑稽者面目出现,但纯以文字游戏宣示受众,犹如小孩子向众多成人出智力测验题,所作所为同样让人费解。

如此这般,我敢说都没读懂这篇文章。那么,写作初衷、真正命意到底是什么?我以为是以批评或批判《伊索寓言》为借口或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现实社会,给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群丑百怪画像。批评《伊索寓言》只是幌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伊索与作者有何关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开启过无数代儿童智慧和心灵的《伊索寓言》竟至于激起作者“无情嘲讽”的愤情?如果不是着眼于批判现实社会,写这种颇有锋芒的文章干什么?再说,文章主体的九个原故事与作者所发议论跳跃非常大,在逻辑上、学理上并无严格对应关系,似连非连,所勾连者仅是一种机趣,一种依托。所以真实命意还在于表达对现实的感受。循此思路,复察文章各关节,好比驱云散雾,意义逐渐变得明晰起来。下面分别提炼九个故事的本身寓意和作者新赋予的意义: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讽刺现实中人

蝙蝠的故事

刺善变者

随机应变,处处“与众不同”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不自知者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地位沦落仍想“上进”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大家都伪装,你我都一样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有缺点也自视为优点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戒之在贪

富人往往吝啬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诉苦经可免旁人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每一个故事都生发新的寓意,每生发一新寓意都是讥刺某种一社会丑类。所讥刺者,盖有文人、武夫、政客、小市民、医生等,描绘了一幅獐头鼠目的众生相。

    如果列表分述仍嫌约略而空泛,我们不妨专门解剖“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稍作详细的说明:

  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这里有两点提请注意:一、推测作者的用意。一半以上文字不是述古而是论今,好像并不想推敲故事的寓意之确当、深浅与否,寓意与故事之间关联恰当与否,而是用心于新寓意的导引、产生,批判现实社会不合理现象,对比大作家的前生死后,一大批文人始而冷落他,继而拥聚、寄生于他身上,前倨后恭,厚颜无耻,其中隐藏着作者的愤然之情。二、推究文章的逻辑。作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讥剌促织转而变为讥剌蚂蚁,由讥剌昆虫转而变为讥刺现实中人,就是说原故事与新寓意之间“落差”甚大,跳了好几跳,只剩下一些“皮毛”上的关联了,在学理、文理上不很贯通,但作者不加理会,或许是有意为之,此其人乃学问大家,何至于做文章连逻辑条理都呈现窘迫、疏漏的呢?还是想着借古代寓言发讥时之论罢了。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钱氏之文是在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然而这种推断、解析主要是在“文本”的层面上进行,寻求的是文章“本有之义”,即使说“推测作者的用意”,也是以“文本”为基础,还缺少某种有深度的、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探讨,即通过“知人论世”揣摩作者的当初命意。

本文收于钱钟书的第一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个集子于1941年出版。正是现代散文的转型期,抗日战火正为炽烈,散文创作更多地关心社会大众生活,抒情小品告退而严肃杂文方滋,大多数散文作家都涉猎杂文,出现一批“骁勇善战”的进步派杂文作家,如聂绀弩、秦似、夏衍、唐táo、巴人等。他们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极其彻底,冷嘲热讽,含沙射影,锋芒或直或隐地向着专制制度和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这种文风在今人看来是多么稀有、陌生和珍贵,但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钱钟书于1935年出国留学,1938年回国,回国时还不足三十岁。文坛上散文流派格局已经形成。其生年也晚,其归来也晚,不介入这派那派,当然他也不以散文创作名世,仅凭一《写在人生边上》小册子并不能加入“著名散文大家”行列。不过他的散文也自有特点,即以学理、见识、机趣见长,独标一格。受时代潮流影响,也有不少锋芒闪现,汪洋恣肆,议论纵横,在豪气、儒雅气、谐谑气中,隐然有些火气、锐气、不平之气,以至有人说他骂人太“尖刻”。 当然还不至于太“尖刻”。钱氏散文的批判精神不能与鲁迅杂文和聂绀弩等的杂文相提并论,即没有那种彻底性、直接性和不可向迩的威力,他是从一个人主义文化人士的立场、观点出发来观察社会,发表言论的,所揭批者以文化界人事居多。《写在人生边上》的散文集不乏此类篇页,除《读<伊索寓言>》外,还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谈教训》《论文人》等,而以《读<伊索寓言>》批判面最为广泛。若以《读<伊索寓言>》等作品来看钱氏散文的创作倾向,是介于进步派与自由派之间的,既有一部分进步派文体的内在蕴涵(关注社会人生问题),又有不少自由派的外在风格(知识化、趣味化);将进步派的尖刻和自由派的机智幽默调而合之、杂而糅之。如果脱去自由派的外衣,便直露出进步派锋芒,那将不是钱钟书本人;如果抽掉进步派的筋骨,完全透出自由派的立场,那也不是钱钟书本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