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03-14 12:40:34    浏览次数: 686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002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 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