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作者、作品:陶渊明,东晋文学家。选自《陶渊明集》。我们学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
二、文体:记
三、知识点
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3、一字多义:志:(1)处之志之;(2)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句子:(1)欲穷其林:想要走完这片桃花林。穷:穷尽。
四、阅读理解:
⒈本文中心: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出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能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⒉本文线索及段意: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林(开端)——进入桃林(发展)——出而复寻不可得(结局、尾声)。顺序:时间先后
⒊第一段中表现悬念的句子:欲穷其林。
⒋第二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⒌第二段中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⒍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⒎写桃园人社会理想的句子:"不足为外人道也。"
⒏桃园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是如何做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⒐与桃园人相比,外人的品质如何:不守信用,不诚实。
⒑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①、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②、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③、侧面表现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⒒"皆叹惋"的内容?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的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④、庆幸自己的社会和平安定。
⒓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13、哪几个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4、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5、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6、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7、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18、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19、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20、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1、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22、本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3、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
23、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25、本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2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一、作者、作品:选自《异文类聚》,吴均,梁朝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本文是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