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六) 答案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六) 答案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423次    栏目:中考复习资料

标签:中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六) 答案,
韩愈唐朝文学家。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作者、作品:陶渊明,东晋文学家。选自《陶渊明集》。我们学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
二、文体:记
三、知识点

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1)处之志之;(2)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句子:(1)欲穷其林:想要走完这片桃花林。穷:穷尽。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

   (3)问所从来,具答之: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具:详尽。

   (4)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5)悉如外人:完全和(陶花源)外面的人一样。悉,全部、完全。

   (6)咸来问讯:都来打听消息。咸,都。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并:都。

四、阅读理解:
⒈本文中心: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出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能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⒉本文线索及段意: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林(开端)——进入桃林(发展)——出而复寻不可得(结局、尾声)。顺序:时间先后

⒊第一段中表现悬念的句子:欲穷其林。
⒋第二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⒌第二段中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⒍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⒎写桃园人社会理想的句子:"不足为外人道也。"
⒏桃园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是如何做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⒐与桃园人相比,外人的品质如何:不守信用,不诚实。
⒑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①、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②、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③、侧面表现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⒒"皆叹惋"的内容?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的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④、庆幸自己的社会和平安定。
⒓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13、哪几个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4、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5、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6、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7、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18、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19、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20、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1、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22、本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3、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
23、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25、本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2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一、作者、作品:选自《异文类聚》,吴均,梁朝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本文是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