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曹刿论战》(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曹刿论战》(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300次    栏目:中考复习资料

标签:中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曹刿论战》(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  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2.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本课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 
3、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曹刿论战》各部分之间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 
6、《曹刿论战》一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7、“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8、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10.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具体问题如下: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13、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主张?
阻止楚国攻打宋国。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1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