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散文阅读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3)

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3)

    11-10 02:33:17    浏览次数: 228次    栏目:初中散文阅读

标签:初中散文阅读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3),
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3)

★问题:如果把文章的标题“一只土碗”改成“转变”,你认为怎么样?请阐述理由。
解析:不少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所以,文章的标题,或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那个事物,可能就是文章的线索。我们通览全文,结合题目,不难看出,该文的结构线索就是文题“一只土碗”,文章围绕这一线索贯穿了许多情节,而“变化”情节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能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作答:不可。理由:①“一只土碗”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文章的情节都围绕它展开;②以“一只土碗”为标题,寓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③以“转变”为标题,过于直白,不够含蓄。
(三)透表达情感的词句,找线索
【示例3】
年的召唤
马国福
①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②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④年是在岁月深处汹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  
⑤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
  ……
(200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
解析:以“感情”为线索,有时文中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词句把握线索。【示例3】通过对年的呼唤,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沉的爱。这种感情虽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通过“故乡”“家园”“村口”“游子”“背井离乡”“乡音”“远方的亲人”等反复出现的词语,以及提到故乡、亲人时,一系列饱蘸感情的句子,我们不难归纳出该文的感情线索是“对故乡、亲人的爱”。
【拓展演练】
阅读【示例1】,第⑾自然段中划线句子“郁孤台笑了”,联系文章的感情线索,说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
示例: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台若有知,当倍感欣慰。(意思对即可。)



表现手法篇
王国华
【考点聚焦】
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有渲染、衬托、铺垫(设伏笔)、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照应等。
对散文表现手法的考查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1)揣摩写法。如2008年天津市中考阅读《脚步声》试题:文中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则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何用意?(2)理解意图。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阅读《别踩疼雪》试题: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3)体会作用。如2008年江西市中考阅读《年的召唤》试题:在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各种动物?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题目呢?
(一)结合语境,体会作用。
【示例1】
中等生
刘继荣
①女儿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人个,而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中间,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丈夫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很受伤地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丈夫无言以对,我不禁笑出了声。
②中秋节,亲友相聚,众人的话题渐渐转向各家的儿女,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四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十二岁的女儿在众人的催促下,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
(2008年海南省中考阅读)
★问题:第②段划线部分的句子删掉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解析:分析艺术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找出运用的是何种艺术手法。综观第②段我们发现,划线部分的句子突出了其他孩子的理想远大,下文写女儿理想的“平凡”。很明显,这里运用的是对比的艺术手法,用其他孩子的理想与女儿的理想作对比,显示女儿理想的“平凡”。
(二)依据位置,揣摩作用。
【示例2】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深处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根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捎回。回家后,我顺手将它插在了院子里的土堆上。
……
后来,在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根枯木桩成为一棵绽放新芽的小树,这其实是生命一直在行走啊……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又一个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
昔日的杨木桩,今日的小树,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中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读冬天里一个美丽的童话。
(2008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解析: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我们还可以依据其所处的位置关系作出判断。一般来说,如果出现在开头,往往起着铺垫、欲扬先抑等作用;如果在中间,往往起着对比、衬托等作用;如出现在结尾,往往起着照应开头、升华主题等作用。【示例2】开头写“我”对杨木桩的随意,为下文抒发自己对它的喜爱和赞颂之情作了铺垫。同时,与结尾抒发了对杨木桩生命成长的惊叹和敬仰之情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